一、礦產資源戰略與對策
1.加強基礎地質科研工作,重視成礦理論和成礦規律的研究。成礦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成為找到大油田、大礦床的先導。要重視遠景成礦帶的成礦預測,在查明地質背景的基礎上,尋找隱伏礦和新類型礦床。
2.繼續加強難選冶礦、多組分礦利用的研究。目前有許多礦山由於技術不過關,使低品位礦,多金屬共生、伴生礦,結晶顆粒細、組分嵌布形式複雜的礦無法加工利用。針對中國資源特點和目前回收利用情況。必須繼續加強回收利用研究。從全國來看,應重點抓好鐵、錳、銅、鋁、磷、硼、鉀鹽等礦重點選冶技術攻關,如對赤鐵礦、碳酸錳、鋅錫鐵礦、氧化銅、含砷銻金礦、膠磷礦、銅鋅混合矽、硼鎂鐵礦等難選礦的選冶技術試驗研究,對釩銑磁鐵礦提取釩、銑及其他多種元素需加快工業試驗,為攀鋼二基地設計、建設提供參數。對有色金屬共生、伴生礦主要是提高元素綜合回收率,繼續加強選一冶聯合工藝技術攻關。
3.重點抓好礦物新性能、新用途的試驗研究,不斷擴大資源利用的廣度、深度。這項研究,一是可以開辟資源的新來源,二是可以發現替代資源,三是可以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對非金屬礦應用領域的開拓研究,更應重視和加強,在一些條件好的礦山應開展無尾礦工藝研究試驗,做到物盡其用,一礦多用。
4.優化資源進出口貿易結構。中國具有優勢、自給有餘的礦產資源有煤、鎢、銻、錫、鋁、釩、銑、稀土、螢石、滑石、重晶石、石墨、石膏、花崗石和大理石等。中國需要進口的礦產品有石油、鉻鐵礦、富鐵礦、銅、鉀鹽等。資源的進出口要有統籌安排,長遠打算,避免“應急的出口和進口”,避免內部競爭過度引起的我國出口資源國際市場價格的大幅下滑和進口資源價格的大幅上漲,並不斷提高資源產品的加工深度。
5.海外直接投資建立資源供給基地,保證穩定可靠的資源供給來源。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且已有一定的資本積累水平,可以通過勞務輸出、到國外投資來解決國內緊張的礦產品。中國已開始在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地投資礦產資源開發。
二、土地資源戰略與對策
1.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有三個關鍵問題:一是確定合理開發利用結構以保證宏觀生態環境的和諧,二是采用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保證生態環境的永續利用,三是發展土地高效開發方式以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的效率。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即確定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各種類型用地的適宜比例。基於我國濫墾濫伐現象普遍、森林覆蓋率嚴重偏低(全國森林覆蓋率隻有13.9%)的現實,且由於植被特別是天然植被在整個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作用,需特別強調保持並適當增加我國土地利用結構中林地和草地的比例。可持續的土地開發利用方式,指對耕地的利用應采用有利於防治水土流失、增強地力的種植方式,對林地和草地的利用應防止過伐過牧,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繼續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中國已建立各省市的耕地動態平衡製度,要求耕地占用多少,就新造多少,必須保證耕地總量包括數量和質量不下降。為此應正確處理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與保護耕地的關係。今後要認真執行基本農田保護製度。要嚴格落實“在耕地上調整種植結構,不得破壞耕作層,不得修建永久性工程建築”的規定。還要積極推進土地開發整理,通過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增加耕地麵積,提高耕地質量。中央和地方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要嚴格收取和管理,專款用於土地開發整理;還要多方籌集資金,加快土地開發整理產業化步伐。同時加大工礦廢棄地複墾力度,有計劃地適度開發土地後備資源。1999年全國耕地麵積減少1262.5萬畝,同期增加耕地607.6萬畝,增減相抵淨減耕地654.9萬畝,與1998年淨減少392萬畝相比。1999年耕地淨減數增加262.9萬畝。這種趨勢必須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