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中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戰略選擇(2)(1 / 2)

1.資源資產化的理論與實踐意義。資產是國家、企業或個人擁有的具有使用價值且能夠帶來收益的有形或無形的財產,其主要特征是能夠給所有者帶來收益。根據資產基本經濟用途和存在領域不同,它可以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兩大類。自然資源是維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因此,自然資源具有資產的主要特征,它是經營性資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源資產具有一定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是否具有稀缺性,是否具有明確的所有權,隻有既稀缺同時又具有明確所有者的自然資源才可能轉化為自然資源資產。對自然資源進行資產化,並非適用於全部的自然資源,而是部分自然資源。並且具有時空的差異性。有些自然資源從整體上可以劃分為自然資源資產,但從局部或者時間上來看,它也可以轉化為非自然資源資產。如水資源,根據其時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區可以進行資產化,但在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就沒有資產化的必要。

2.資源資產化理論的研究主題。研究自然資源資產化,不可能脫離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理論問題,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理論同固定資產等資產價值理論是不同的,其中最大區別在於固定資產價值僅包括勞動價值和稀缺價值兩部分,而自然資源資產價值除了包含這兩部分之外,還包括生態價值,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某種自然資源而言,生態價值遠遠超過前兩種價值,隻不過由於理論計算尚不成熟以及該值巨大,人們難以接受而忽略。這種忽略導致一種極大錯誤,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在自然資源產品價值中沒有得到體現,自然資源資產的價值補償難以實現,因而出現係列自然資源被無償使用所招致的嚴重後果,如資源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空心化”問題、國民經濟虛假增長問題、經濟杠杆失調問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目前,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實踐的需求,完整的理論體係還沒有建立起來,隻是構建了一些理論框架。探討自然資源價值的理論有多種,如效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生態價值論、哲學價值論、價值工程論、資源環境論等,它們從某一局部闡述了相應的價值問題,但都沒有很好地從整體上解決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問題。

3.資源資產化管理可行性。對自然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可行性如何,不僅為理論研究工作者所關注,更為管理工作者所重視。盡管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概念尚未完全明確,但資產化管理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根據自然資源生產的實際,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全過程,按照經濟規律進行投入產出管理,以確保資源所有者權益不受損害,自然資源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資源產權的可交易性。目前,對自然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宏觀環境逐漸具備,其中最重要是:(1)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促使自然資源的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運作行為,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計劃分配資源,必須通過市場機製來調節,政府隻是進行宏觀調控和服務;(2)相應的法律法規出台,為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提供了法律的空間,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資源法》等,均有相關的條文,從不同的角度保證有償使用資源,確保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可以說,對自然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的宏觀條件已經具備,但這並不意味著對自然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的條件已經成熟,可以加以推廣。宏觀條件隻是提供一種可能性,如果將其運用於實踐,還有相當多的製約因素,隻有這些因素完全徹底解決,可能性才具有可操作性。

4.我國對部分自然資源開展資產化管理的實踐。這主要是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海洋(海岸帶)資源、土地資源等,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困難:(1)自然資源資產價值理論及其量化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成為資源資產化管理最大的障礙;(2)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源無價”的傳統價值觀念,阻礙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必須對其加以改造,建立新型的適應21世紀經濟發展需求的資源價值觀;(3)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產生的資源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發揮作用,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管理模式在短時間範圍內難以形成,也難以起到主導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使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可操作性較差,我們必須圍繞著持續利用資源的思想,創造條件,積累經驗。以便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可能資產化的自然資源實施資產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