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中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戰略選擇(1)(2 / 2)

2.促進國際貿易,增強資源進口能力。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逐步走向世界,並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加強,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大幅度增長。近20年來,由於我國大力推進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外貿易有了長足發展。按海關統計,1981—1999年間,我國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2.9%,進口年均增長11.9%。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大幅提高,出口與進口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世界第32位分別上升到第9位和第10位。1999年,中國進出門總額達3607美元,比上年增長11.3%。增長速度大大高於1998年的水平,也高於1999年世界貿易平均增長速度近1倍,隨著外貿總額的增加,為中國分享和利用世界資源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可以通過對外貿易,換取中國所需要的資源,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

3.調整對外貿易結構,保證中國短缺資源的國際供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中國外貿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提高利用世界資源能力,保證中國短缺資源的國際供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僅進出口貿易總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外貿結構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出口商品中,中國初級產品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而工業製成品比例急劇增加,說明中國再也不是以出口資源原料為主的國家了,而是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工業加工能力不斷得到加強,轉變為一個以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國家。在進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所占份額也大幅度提高,這一方麵與中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需要引進大量先進工業設備和進口大量礦產資源製成品有關,另一方麵與不合理的盲目進口有關。如1993年,在全國鋼鐵庫存已達2000萬噸以上的情況下,全國進口鋼材用彙竟達120.58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1.6%。多年來盲目進口小轎車等現象也很嚴重,不合理的進口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外彙。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到國內糧食、食油、食糖、棉花供給缺口已成定局,每年都需要進口一定數量以彌補國內的不足,在礦產資源方麵,石油、鐵礦、銅等有色金屬也必須大量進口。對於長期需要依賴進口國際資源的資源種類,應有長遠的戰略安排。為了確保國內資源供給,中國需要從長計議,正確製定國際貿易戰略和方針政策,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保證進口國內所需要資源的必要的外彙來源。

4.廣開國際資源進口渠道,確保資源安全供應,在世界經濟逐漸走向一體化過程中,同時已出現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這種格局必將導致對市場和資源的爭奪。同時某些世界經濟大國或集團也會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抑製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包括擠占中國國際市場和控製資源貿易。因此,中國必須建立多渠道、多種形式的資源供給來源,以確保中國所需國際資源的安全供應,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各國,尤其是同周邊國家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通過發展經貿關係,如發展互利貿易和投資開發當地資源,爭取資源長期穩定供給來源。

三、實施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