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煤代賑的可行性條件分析
這裏我們來具體分析用煤炭解決西部生態在環境建設重點地區農民燒薪問題的可能性。據有關資料介紹,從世界範圍來看,常規能源的探明可采儲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及水能資源折合標煤14667億噸。其中,煤炭7702億噸,占53%;石油及天然氣合計3805億噸,占26%。目前實際消耗煤炭占30%,石油及天然氣占62%。由此可見,石油及天然氣將早於煤炭走向枯竭。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國家,按世界統計標準(按350克/千瓦時標煤折算100年)計算,中國常規能源的探明可采儲量折合標煤1918億噸。其中,煤炭1186億噸,占62%;石油及天然氣50億噸,占26%。目前實際消耗煤炭占75%,石油及天然氣占20%。根據專家們的預測,2000年、2020年、2050年我國的原煤產量及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分別為14億噸、21億噸、26億~28億噸及70%、68%、50%左右。由此可見,煤炭替代石油的時期將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遲,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用低成本、低價格的煤來解決部分西部農民的燒薪問題,實施以煤代賑的政策,是完全有可能性的。
另外,我國西部的許多各省區都是煤炭富集地區,中國的煤炭儲存分布也集中在西部,如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寧夏、貴州、新疆、雲南等,都是我國的煤炭大省。1995年全國鄉鎮煤礦擁有表內儲量880億噸,多數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山西、貴州、內蒙古和新疆四省區約占全國的85%以上。西部煤炭資源的這種分布特點可引發出四點戰略性思考:其一,我國西煤東運及出口量最大的是山西省的優質煤,而其他西部省區的煤由於質量問題,一般不會大量東運或出口,這就要求以內銷為主,以當地開發當地使用為主。加之煤炭商品又具有運輸半徑高成本的劣勢,所以就決定了西部的多數地區的煤炭產品必須采取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和消費的基本策略。其二。西部煤炭的開采主要分布在鄉鎮,且產量極高,如目前貴州、雲南、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鄉鎮原煤產量都超過本地煤總產量的50%。這是就地生產就地解決農民燃料困難的良好資源條件和地理條件。因為,煤炭本身價格就低,如果異地生產和異地使用,其運輸成本的大量追加,將使以煤代賑的政策難以執行。其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仍是西部大多數省區的工業支柱,雖然從1999年開始,全國大麵積關井壓產,但煤炭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格局不會改變。實施以煤代賑,既有利於幫助煤炭企業走出困境,又有利於穩定地方的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其四,我國實行“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政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這是因為,天然氣和電都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方便的特點,而煤炭雖是低成本能源,但效率並不高,使用也不方便,運輸半徑過短和成本過高。所以,西部煤炭資源的比較優勢隻能在區內發揮,即就地生產和加工,就地銷售和消費,而以煤代賑正好是其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不僅如此,隨著西部水電資源和天然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使用,相當多的企業和機關單位將改用煤為用電或用氣。這又勢必減少對煤炭的需求。為給煤炭企業的發展尋求新的銷售領域和發展空間,以煤代賑無疑是一種有價值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