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能源結構的調整
關於在我國西部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戰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意義,目前西部各省區市的幹部和群眾的認識是明確的,態度也是積極的。但是,在具體落後過程中勢必遇到這樣的難題:廣大貧困地區農村的農戶由於退耕後糧食秸稈的收獲量大幅度減少,致使農民有可能為解決柴薪的困難而有可能再度砍樹或挖草皮。對此,我們應采取何種對策思路加以有效的解決呢?這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一、農村能源結構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
實際上,我國農村能源來源單一的問題也是個曆史性的難題。一直未得到圓滿的解決。幾千年來,我國農村農戶的燒薪主要靠糧食秸稈、樹枝、樹葉、幹草、草根等。近代以來,雖然由於科學技術的發現,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新型燃料資源豐富了燃料來源,有了調整農村能源結構的可能性,但由於資金困難等方麵的原因。農村農戶的燒薪結構並未發生大的改變,甚至到了21世紀在西部的許多貧困地區農村家庭燃料仍以柴薪為主。因此,迫於燃料來源單一,國家又無任何實質性資助措施,農民不得不自行上山砍樹和挖草根。對農民的這種做法,我們也不能簡單地用人為破壞生態環境來評價,因為,農民這樣做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迫不得已。是生存原則在起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為解決農村的燒薪問題,由政府投資,積極在農村推廣沼氣技術和太陽能技術,但20多年過去了,沼氣和太陽能技術的推廣有一定成就,但效果並不大。
實踐證明,農村能源結構的調整和變化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看,農村能源結構的落後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或負效應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1)為了滿足能源需求,農民必須上山砍樹,或者砍樹枝,這就直接破壞了林木生態。(2)在能源特別困難的年景,農民還會大批的上山挖草皮和草根,這就直接破壞了植被生態。在這個問題上。70年代初全國學大寨,刮地皮積肥料的政策和做法更加劇了植被破壞的速度。(3)農民為了解決能源的嚴重不足而采取的砍樹和挖草皮草根的做法,不僅直接破壞了林木生態和植被生態。而且產生了許多間接的對生態環境有負效應的因素。如人們越是砍樹和挖草皮草根,自願種樹和維護植被的人就越少;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速度越快。由水土流失引起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就越大。(4)從西部有些地區的情況看,種樹造林的速度甚至趕不上砍樹的速度,由政府主管部門統計出來的種樹造林數字完全可以將這一地區覆蓋幾遍,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
二、西方發達國家農村能源結構的演變史及我們的差距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規律看,家庭用燒薪的曆史演變過程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是相對應的,在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農戶以燒糧食秸稈為主,輔助於樹枝和草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戶開始燒煤、燒油、燒液化氣、燒天然氣、用電等,同時輔之於沼氣技術、風能發電和太陽能技術等。事實證明,西方國家的這種家庭燒薪資源演變過程非常有利於保護森林和植被,因為沒有破壞的客觀需要。相反,我國雖然近年來燃料資源結構及能源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居民用上了液化氣、電炊、天然氣等,但農村沒有,仍舊是老的方式和結構。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國農村農戶的燒薪結構並不是與我國社會生產力,尤其是能源結構的變化發展相一致的。
那麼,如何解決退耕還林還草重點地區農村農戶的燒薪困難,以保證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實現呢?我們首先分析用液化氣、天然氣和電炊的可能性。液化氣和天然氣是理想的家用燃料,但成本太高。農民由於收入低而無力支付。同時,目前在農村發展液化氣和天然氣使用方式,也受到兩方麵客觀因素的限製:一是我國工業能源總的供給狀況是除煤之外,天然氣和原油的供給仍大大不足,不可能用天然氣和原油去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二是投資資金來源嚴重不足,許多更重要的建設項目都缺乏資金,政府無力向農村燃氣管道投資。另外,電炊在農村也有發展前途,這不僅是因為西部的許多省區是電力資源富餘地區,而且是因為用電的成本較低,但目前不可能在農村大麵積推廣使用電炊。這是因為,我國就電力資源而論,東、中、西之間是東部和中部欠缺,西部富餘,“西電東送”就是要解決西部電力資源富餘與東中部電力資源缺欠的矛盾,用西部的電支持東部的發展。在這種電力國情下,不可能用電炊技術徹底解決西部貧困地區農村農戶的燒薪困難問題。當然了,大麵積通過發展農村沼氣和太陽能來解決燒薪困難的設想也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