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與對策(2)(1 / 2)

1.從人類選擇和使用理想能源上看,人類是一步一步地選擇了單位能源材料熱值相對高、汙染程度相對小且使用方便的能源品種。人類能源消費經曆了“柴草時代”、“煤炭時代”和“石油時代”,正在步入“天然氣時代”。目前在全球總的能源構成中,煤炭為27%,石油為40%,天然氣為23%,其他能源為10%。一些國家的天然氣消費比重比較大,如俄羅斯51%,荷蘭47.3%,英國37.9%。而且,無論是煤炭取代柴草,還是石油及天然氣取代煤炭,都不是由於前者的資源枯竭,而是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方的需求越來越向清潔、方便、高效的方向發展所致。目前看來,石油時代不僅遠未過去,而且天然氣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又進一步延長了石油天然氣時代。即使將來石油、天然氣資源接近了枯竭,人類也不會回到原來的煤炭時代,而隻能用更清潔、更高效、更方便的能源來替代。可以看出,油氣取代煤炭是人類利用能源發展史上的一種過程、一種趨勢、一種規律。世界上還沒有幾個國家能抗拒這種消費規律變化的命運。所以說,調整和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是大勢所趨。

2.能源需求的變化引起了能源供應的變化。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能源供應是世界上最先實現全球化的生產部門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源之一。能源供應的優質化和多元化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進步,各國正麵臨著經濟全球化的衝擊。經濟全球化表現在國際貿易的持續增長、關稅壁壘的降低和跨國經濟聯係的加強。經濟全球化使市場範圍進一步由一國或一地區轉向全球範圍。從這個意義講,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係統是不能進入以油氣為主的全球能源係統的。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這一問題就更加迫在眉睫。

3.隨著經濟的增長,人類對生存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加劇。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問題。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這兩個問題是當前人類社會發展的二重奏。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的經驗教訓是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環境為代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全球和區域環境條件的製約。顯然,我國能源工業承受著增加供應與改善環境的雙重壓力。我國建國50年的經濟成就和近10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是依賴煤炭為主的國內一次能源結構取得的,然而這種發展所付出的代價是環境汙染成為普遍性社會問題。權衡得失,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改善能源結構問題。

五、中國改善能源結構的思路

1.我國必須把改善能源結構放在戰略高度上研究,把優化能源供應品種作為今後能源發展的重點。盡管煤炭目前和今後較長時間仍將是我國能源供應和消費的主要對象,但縱觀全球能源供應中煤炭份額的日益下降和煤炭消費所帶來的環境及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的現實。我們再沒有理由墨守成規。

2.在21世紀初葉,我國應當實行能源供應和消費品種優質化和多元化方針。所謂優質化首先就是使用潔淨品種,如一次能源中的天然氣,可再生能源中的水能和太陽能;其次是非潔淨能源的清潔利用,如液化石油氣、型煤和水煤漿等。所謂多元化是指能源品種的多樣化和多種互補,其中包括:發揮水能資源優勢,提高水電比重,使水電消費額達10%以上;開發西部和海域天然氣資源,實現“西氣東輸”。將能源消費中油氣的比重從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2010年的30%和2020年的40%,其中天然氣的份額應達10%以上;在油氣資源配置上應積極主動地開展國際合作,利用國外資源;研製和推廣經濟實用的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和個體、集體民用技術;發展潔淨煤技術,加速煤炭清潔利用;建立節能型能源供應和消費體係。

3.我國沿海開放地區,特別是經濟發展迅速的東南省份如廣東省,已經開始了改變傳統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過程,在另外一些地點,如上海市,到21世紀的初期(2010—2020年)可將用煤比重降到50%以內,廣東省的今天就可能是全國大多數省份的明天。可以設想,在2010年左右,在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全國對優質清潔能源的需求將至少應達到或超過廣東省目前的水平。再過20年到2030年,我國可基本達到中等到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