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與對策(1)(1 / 2)

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戰略

各國的能源戰略一般都根據本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和能源儲備、能耗效率、未來能源需求預測、環境條件製約等因素來綜合製定。縱觀全球的能源戰略,大體有以下特點。

1.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1)促進國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美國,根據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適當促進國內原油勘探和開發,提高原油產量,減少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僅有煤炭資源的德國則積極發展核電,降低能源的進口。(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燃料技術;實行“碳稅”政策,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美國有《清潔燃料計劃》,德國實行地下煤氣化和煤的液化,還有英國的煤一液混合物燃燒,丹麥發展風力,國際能源組織(IEA)的溫室氣體捕獲、貯存和利用等。(3)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國以天然氣代替汽油,丹麥發展風力,英國的核燃料循環技術,挪威水力發電的高效能源係統等。(4)增加戰略儲備。第一次能源危機後,美國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最初為1億噸,1993年又擴大儲備量3400萬噸。

2.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主要仍將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以及薪柴、作物秸稈、動物糞便等非商業燃料。發展中國家既要盡量利用有限的資金發展本國經濟,同時又要高度重視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發展中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未來的能源戰略是:(1)加強國內能源資源的勘探和開發;(2)加大對能源產業的資金投入,加強能源利用的研究;(3)大力開發節能活動,用經濟手段促進能效的提高。

二、中國能源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1.機遇。指以下的有利方麵:(1)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額外的資金援助和優惠條件的技術轉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努力。(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良好的經濟發展趨勢,為能源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3)中國的改革大潮中,能源工業是改革的重點之一。能源工業應該抓住時機,轉變機製,調整結構,盡快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2.挑戰。指以下的困難和問題:(1)能源工業長期受政策幹預的影響,企業機製不健全,負擔較重,價格不合理,虧損嚴重。(2)能源供應總量不足,一次能源供需平衡狀況在緊張和緩和之間周期性徘徊;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轉換程度低,浪費嚴重。(3)能源的儲藏和分配不均造成對運輸和環境的巨大壓力。(4)農村的能源結構十分落後,要改變缺柴少電的局麵,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建設。(5)國有企業資金缺乏,節能技術的開發和利用進程比較緩慢。

三、中國能源的比較優勢

1.中國水電能源優勢。我國水能資源量如此之巨大,但開發利用率卻如此之低,水電消費量如此之少,這不僅不符合我國的水能資源實際,更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水能是最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是當今可再生能源中利用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好的一種。開發水能資源不僅可節約礦物能源,彌補石油、天然氣供應的不足,而且還有極大的綜合利用效益(防洪、灌溉、航運、養殖及旅遊等)。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容量約可開發3000億kW,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可爭取達到1000億kW,如能全部利用可節約7億噸原煤,相當於1998年全年耗煤量的一半。若能實施正確的戰略和合理的政策促進水電開發,到2030年。基本上可把常規水電資源開發完畢,至2050年裝機容量可達4000億kW。若按1997年我國用煤量和CO(2下標)排放量計算,可節約用煤60%,減少排放CO(2下標)50%以上,從理論上可使我國煤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至少會減少一半以上。誠然,在實踐上實現這一理論計算結果是困難重重的,但至少從資源上看我國有這樣的潛在條件,總比石油資源短缺好;從戰略上講使我們充滿希望和信心;從可持續發展看,符合永續利用的原則;從節約能源上看,水電資源開發的越早越快,節約油氣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