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利用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結構已由石油時代過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水電等多種能源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的時代。從全國發展趨勢看,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將各自發揮優勢,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由於其潛力大、無汙染,將日益受到重視。但在21世紀的前50年尚難起到替代性的作用。21世紀世界能源需求量仍將繼續增長,能源的供應將從主要依靠石油而向多元化改變,可再生能源將迅速發展。
發達國家由於價格的作用和對環境的關注,未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可能較慢,有些國家和地區還可能下降。它們將重視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並繼續努力降低能耗和利用替代能源。日本在1993年的一次能源需求為456×106噸油當量,到2000年為.527×106噸油當量,到2010年為589×106噸。澳大利亞預測2015年的石油需求量為44.8×106噸,天然氣為24.9×106噸油當量。
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和經濟增長迅速,能源需求量增長較快。預計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有可能達到90億,比1988年的不到40億增長1倍多。預計到那時的能源消費量將提高2~5倍。有的西方專家預測這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的總能耗份額由1990年的1/4增加到下個世界中葉的大約2/3。如印度對石油產品的需求可能會從1985年的3344萬噸增加到7588萬噸,增長1倍多。
二、中國能源利用的特點
中國擁有世界人口的22%,今後仍將以1.1%左右的年增長率增長,到21世紀中葉可能接近16億人,能源需求的壓力極大。中國的能源資源種類多樣,但人均水平較低。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水平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利用的特點既不同於發達國家,也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主要特點是:(1)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燃料的國家之一,1994年煤占能源消費量的76%。這種能源結構麵臨著運輸和環境的巨大挑戰。(2)廣大農村地區的家庭能源消費主要靠薪柴、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造成嚴重的環境後果。(3)能源總儲量不低,但人均儲量少。(4)能源與經濟的布局很不匹配,近80%的能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但60%的能源消費卻在東南部。(5)能源供應的不足與浪費並存。能耗很高,每單位產值的能耗大約是發達國家的3~10倍。(6)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主要依靠本國的能源資源。
三、中國能源開發利用的國際比較
在我國一次能源品種中,煤炭資源量最大,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之首。但是,我國煤炭資源利用效率很低。一是采收率低(30%左右);二是直接燃燒原煤的比重大(70%)、入洗率低(20%左右);三是綜合利用率低,有效成分和伴生礦產未能利用,噸煤產值比工業先進國家低3~5倍。低效的煤炭開采和利用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和某些社會問題。目前煤礦矸石山占地已超過4700公頃,礦井水外排已突破17億噸。采煤過程中排放的甲烷約占世界的1/5。我國大氣汙染物中。85%的CO(2下標)、60%NE)x來自煤的燃燒。我國CO(2下標)排放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6%。占世界排放量的10%。我國受酸雨影響的麵積已超過國土麵積的30%。燃煤煙塵是許多疾病的誘因,燃煤已對居民健康造成直接威脅。我國石油資源總量不小,約占世界的3.7%,但人均擁有量甚少,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6%。估計到2010年,我國石油進口依賴度將達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