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於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以動植物為主的生物性資源,國外多從保護資源的可持續性、可更新性和可恢複性等指標出發維護資源的安全。特別是對於危機性、瀕危性和稀缺性的資源或景觀,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備、操作性較強的資源核算與風險評估機製。隨著生態學、地理學、農學、經濟學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等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生態學家與資源管理決策部門也開始更為緊密地聯合起來,從維持生態多樣性,保持與恢複自然資源生態係統功能,加強生態係統的自我調控、適應性和可恢複力等方麵強調水、土、生物等重要自然資源的安全性。
3.國外對於上述資源的安全性與風險性研究已經較為全麵和深入,其研究尺度大到進行國家級的資源核算與風險評估;中到對流域水資源或區域土地資源作為自然資源使用時,其成本費用和資源環境體係所承受的風險的評估;小到對一個村莊、一處景觀、一塊農田的宏觀生態係統與微觀有機生物組織的安全運行機理的描述與評估。
三、我國對資源安全問題的研究
國內較早涉及的資源安全問題是糧食安全以及隨之而來的耕地資源安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內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進一步關注能源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礦產資源安全和生態資源安全等方麵的研究,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明確提出了資源安全概念。
1.以石油、天然氣資源為對象的能源安全的研究,涉及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基本評價、未來發展趨勢預測以及相應的國家能源政策。還有從地緣政治角度探討冷戰後我國油氣資源的戰略地位,針對世界能源價格波動和潛在的危機,探討我國麵向世界石油市場的石油開采投資和戰略儲備政策。上述研究多為政策性研究,尚未對能源資源安全的機理及調控過程予以專門論述,也未定義能源安全的評價指標體係和數值指標。
2.以水資源緊張、水汙染嚴重和洪澇災害頻繁仍為特征的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為此,研究人員提出了開展以提高用水效率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水資源管理一體化,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資源管理機製,高度重視戰略水資源及其技術貯存,利用國內國際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等政策建議。
3.我國礦產資源潛在的危機亦不容低估,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礦產品第二大消費國和第三大進口國,對外依賴性增加已成定局,為此有人提出了對外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開發的主張。為保證國內礦產資源代際間公平分配和資源補償量與耗損量的動態平衡,有研究者確定了礦產資源可采量的“安全區域”,並建立了礦產資源價值動態經濟評價模型,這為闡明礦產資源安全調控機理和製定安全評價指標尋找到了切入點。
4.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構建中國資源安全保障體係研究》著重分析了21世紀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所麵臨的戰略性資源供應危機的態勢,提出了構建中國資源安全保障體係的戰略措施。認為資源安全是指保障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自然資源的穩定、持續、及時、足量以及經濟的供給。資源安全保障體係包括5方麵的內容:(1)保護資源係統,合理開發利用,在可持續發展中建立中國資源安全的保育體係;(2)開發資源潛力,適度消費資源,在追求效率中建立中國資源安全的節約體係;(3)迎接機遇,規避風險,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中建立資源安全供應的貿易體係;(4)推進科技進步,增強創新能力,建立資源安全的科技體係;(5)協調資源係統的運行,建立資源安全的管理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