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資源安全(3 / 3)

但是,目前國內在資源安全方麵的研究主要還局限於耕地、糧食、石油資源保證程度等方麵,對於資源安全體係缺乏綜合性、係統性和機理性的描述,對於相關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尚缺乏科學的界定和深入的研究;對於戰略性資源安全(水資源、土地資源、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等)的研究多停留在一般定性的研究上,缺少定量化和模型研究;研究中缺乏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理論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還顯陳舊落後;資源研究者與資源管理和決策部門的溝通與合作不足,致使研究成果針對性差,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對於資源安全的機理、戰略性資源安全的保障體係等方麵的研究更為薄弱。

四、資源安全機理問題

資源安全機理研究的核心是要對影響資源安全的相關因素予以篩選,從而予以分類,以便客觀地描述同類因子內部以及非同類因子之間的耦合關係,解釋各因素對資源安全的影響過程、結果和調控方式。研究中必須要把資源、經濟和社會作為一個係統來觀察,這樣有助於理解和分析與其有關的各要素相互作用過程及影響程度。

為闡述資源安全機理,很有必要借鑒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部門研發的一項反映可持續發展機理的概念框架,即“壓力一狀態一響應”模型(PSR)。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一效應一響應”這一邏輯思維來描述可持續發展的調控過程和機理,並且在此理論指導下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該模型主要是用以解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發生以及我們將如何反應這三個問題。利用“壓力一狀態一響應”概念框架,有助於解釋影響資源安全的各類因子的相互作用過程以及所產生的結果,從而揭示資源安全的機理。

資源安全機理的PSR框架從總體上反映了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與資源管理決策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關係。人口增長、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類耗竭性地取得自然資源,通過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向環境排放汙染,改變了環境的質量和自然資源存量的狀態,反之也影響了人類自身的發展與後代人的福利。資源環境問題向資源環境研究和管理決策提出了挑戰,要求采取應對措施:實現要對資源環境狀況和開發潛力、資源供求態勢、資源政策、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狀況等作出精確的診斷和評價;然後依照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製定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和代際公平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政策;最終還要對資源安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對政策執行效果實施跟蹤,以便適時調整資源管理政策,確保資源安全和經濟持續發展。

我國對資源安全及其機理的研究目前正處在深化階段,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有:(1)要深入探討資源不安全的主導因素是什麼.這些非安全因素來自哪裏,這就是要探討資源不安全的驅動力問題。(2)應盡快建立戰略性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係框架,在案例研究中利用層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對影響資源安全的各因素進行篩選和權衡,得出各指標權重係數;通過模型計算和比較判斷獲取資源安全與不安全的各種指標數值,綜合計算分析後得出資源安全評價結果和管理政策。(3)國家層麵的資源安全研究既要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又要以區域性資源安全研究為支撐,隻有這樣才會盡可能地避免大尺度研究結果對於區域個性的覆蓋。(4)密切資源研究者與資源管理和決策部門的溝通與合作也尤為重要,保障雙方的良性互動,有益於建立資源安全監測調控機製,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麵對資源短缺和國際市場資源供應的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有針對性地製定和及時實施科學有效的資源安全管理對策,確保戰略性公共資源的長期有效供給,以維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