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中國資源危機的表現(2)(2 / 2)

目前,中國生產每噸鋼的煤耗是日本的4倍,料耗比日本多53千克,油田總熱效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生產每度電耗煤比主要發達國家高1.25倍。每億元國民收入能源綜合利用率僅為25%,比歐洲平均低26%。中國耗能總量與日本相當,而國民生產總值隻有日本的1/6。可見,中國每年利用的礦產、能源資源量雖然相當可觀,但其效率卻不高,其結果是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當前,我國礦產開發利用中,因不合理的管理體製及礦業采選工藝落後,生產能力低。如鐵礦,設計礦山儲量利用率一般隻有60%,開采利用率32%~59%。礦石損失率20%~75%,即使能達到最好效率,最終綜合回收率也隻有22.1%。因此,影響了礦業生產的發展。

然而,更多的資源浪費是發生在資源利用過程中。譬如,我國目前每年約有200萬~300萬噸廢鋼鐵,600多萬噸廢紙沒有得到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回收率僅為20%,廢舊橡膠回收率為31%。每年生產的60多億支幹電池,使用後幾乎全部廢棄,這相當於廢棄7萬~8萬噸鋅,10萬多噸二氧化錳,1200多噸黃銅以及數量很大的鐵皮和暖紙。據統計,“七五”期間,中國每年產生的廢金屬、廢棄有機物等有4500萬~5000萬噸。據估計。中國煤炭的最終利用率隻有10%~20%,鐵礦的總利用率隻有36.7%。有色金屬資源的總利用率隻有20%。可見,資源浪費驚人,已成為中國礦產能源資源利用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一問題如不改變,將加劇資源短缺局麵,並使我國的寶貴資源白白流失。

六、中國生物資源危機

中國自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開始,至1998年底,共建立達到國際自然保護標準的自然保護區256處,占世界的2.46%,其中達到1至3級的66處,占世界的1.47%,麵積達59.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6.2%,接近世界平均比例。長白山、臥龍、神農架、西雙版納等12處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麵積2.5平方千米。紮龍、向海、鳥島等7處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麵積5880平方千米。中國現有野生動物人工繁殖場227處。植物園110多個,51種保存的中國植物區係的種類已達13000多種,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已有80%被引種保存。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品種資源庫,樹種與作物種質資源圃25個,基因和細胞庫多個,共保存種質35萬份。

中國生物多樣性麵臨的主要問題是:(1)生態係統遭到破壞。中國的原始森林長期受到亂砍濫伐、毀草開荒及森林火災與病蟲害破壞,原始森林每年減少0.5萬平方千米。土地受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麵積已達367萬平方千米。(2)物種受威脅和滅絕嚴重。中國動植物種類中已有15%~20%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水平。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所列640個物種中,中國占156個。(3)遺傳種質資源受威脅,正在縮小或消失,外來品種的引進和單純追求高產,也使得許多古老、土著品遭受排擠而逐步減少甚至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