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中國資源危機的表現(1)(1 / 2)

一、中國土地資源危機

在我國現有的20多億畝耕地中,約有1億多畝鹽堿地和6000多萬畝澇、窪地,且大部分山坡地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利用條件較差。自1957年後,我國耕地減少的數量大於所增加的數量,至1980年的23年中,減少約5億畝,同期開荒增地3.2億畝。淨減1.8億畝。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廠、城市、房屋、道路等建設的擴大,也侵占了越來越多的土地。如果控製不力,加上其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鹽堿化等原因,耕地減少有可能超出3億畝。如果控製得力,減少耕地總數也在2億畝左右。而同期開荒增地最多不過1億畝。所以,在21世紀初期,我國耕地要減少0.8億~2億畝,耕地麵積大致在18億~19億畝之間,即人均耕地不到1.4畝。我國耕地絕對數和人均數量的減少,將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糧食生產帶來嚴重的影響。

1.耕地整體質量惡化,後備資源不足,絕對量和人均量都持續下降。現有耕地麵積較最多時從1957年的118萬平方千米減少19.5%。從建國到現在50多年人均耕地麵積從3.9畝下降到1.59畝,減少一半以上。1986—1996年間耕地淨減少750萬畝,僅1997年到1998年兩年又減少392萬畝。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中國耕地資源的絕對量和人均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部將進一步下降,這必將加重中國本已緊張的人地、人糧矛盾,直接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

2.土地資源退化和破壞嚴重,農業生產空間日益緊縮,是土地資源的又一個重大問題。一是水土流失麵積仍在增加。建國初期中國水土流失麵積大約是150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麵積的1/6。經過50多年努力,初步治理了67萬平方千米。但由於沉重的人口壓力。又增加了新的水土流失區。據估計,目前全國的水土流失麵積為190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麵積1/5。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麵積40萬平方千米,占現有耕地的1/5。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麵積反而有所增加。

3.土地沙漠化有擴大趨勢。初步調查表明,中國北方地區沙漠化土地有33.4萬平方千米,其中已沙漠化約有17.6萬平方千米(1975年),潛在沙漠化土地15.8萬平方千米。1975年以來,盡管局部地區沙漠化麵積有所減少,但整體看仍在發展。全國沙漠化土地新增2.5萬平方千米,潛在沙漠化土地則相對減少到了13.3萬平方千米。據調查,中國耕地中大約1/3~1/2缺磷、1/5~1/4缺鉀、全部缺氧,養分已明顯不足。

二、中國草地資源危機

草地資源是中國陸地麵積最大的生態係統,對發展畜牧業、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和維護生態平衡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和價值。中國的草地按照地區大致可分東北草原區,內蒙、寧、甘草地區。新疆草地區,青藏草地區和南方的草山5個區。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采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清管理,重開發、輕管理,使草地資源麵臨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為:(1)過牧超載亂砍濫墾,草原破壞嚴重。草原建設缺乏統一計劃管理,投入少。建設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堿化麵積日益發展,生產力不斷下降。全國有87萬平方千米草地退化,占草地麵積的1/5,並繼續在發展。(2)草原土壤的營養成分銳減,草原動植物資源嚴重破壞,草原生產力下降。(3)草地畜牧業基本上是處於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階段,草地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潛在生產力未能有效發揮。牧區草原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的5%~10%。

目前,我國農林牧地的生產力還不高:耕地糧食單產僅僅有世界平均水平,林地單位麵積蓄積量和生長量也比林業發達國家低得多,草原每公頃牛羊肉、奶、皮毛生產量僅相當於澳大利亞的30%左右。而且,各業用地缺乏統一規劃,林地、水麵和建設用地利用率也不高。因此,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利用率還有很大的潛力。

我國的草場資源無論從開發利用上還是畜產品的產量上與世界畜牧業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我國的草場麵積僅次於澳大利亞和蘇聯,但每百畝草場的畜產品產量隻及美國的1/27。我國草場每年提供的牛羊肉,按12億人口計,人均還不到1公斤,這一方麵說明畜牧業的落後,另一方麵又說明草原畜牧業有巨大的生產潛力。

我國有草原43億畝,另外還有10億畝草山草坡。在43億畝草原中,草場質量較好,適口性強,產量和營養價值都高的草場大約有11.6億畝,占天然草場的21%,且半數以上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開發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草場植被稀疏,產草量低,水源缺乏,改良困難,生產潛力不大的荒漠草地約有14.6億畝,占草場總麵積的27%。由此可見我國草場的質量是不夠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