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源與人口。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口問題的實質,在於人口的發展趨勢,在於人口的增長超出了自然資源的承載負荷。人類對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和自然資源供給相對有限的矛盾,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土地資源的減少和退化,以及人口的增加,使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日益減少,土地資源承受的壓力日益沉重,糧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70年,世界共有4.62億人口處於經常性的嚴重饑餓狀態,其中4.34億人口在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處於饑餓和嚴重營養不良狀態的人口增加到5億多。
2.資源與環境生態。資源無節製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是產生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現在:(1)水資源的過量開發導致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2)全球沙漠化。(3)森林亂砍濫伐導致環境惡化。(4)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環境嚴重汙染和酸雨。(5)全球變暖。溫室氣體的平方源遍布全世界。礦物燃料的燃燒、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造成了空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但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特別是礦物燃料的燃燒和森林的砍伐,向大氣中釋放∞2的量明顯增多,大氣中CO(2下標)的濃度也隨之明顯增加,導致地球升溫。分析表明,1995年礦物燃料消耗和水泥製造等人類活動向大氣釋放的CO(2下標)達到238億噸,大氣中的CO(2下標)濃度達到362.6ppm,1965年則為319.9ppm,30多年來年均增長0.4%,而1995年以前的100多年中年均增長隻有O.12%。美國、歐共體、前蘇聯、巴西、中國、日本和加拿大是世界上排放碳最多的國家。一般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倍對溫度的直接效應是升溫1.2℃,水蒸氣的反饋效應是增溫0.7E。(ppm為濃度單位)與此相對應20世紀80年代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到15.2℃,而在19世紀80年代全球平均溫度為14.5℃。1940—1970年期間,溫度基本上穩定,但又很快上升。科學家們指出,今後50年中由於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產生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包括以下方麵:如海平麵升高。海洋風暴,熱帶風暴和土壤幹燥,大氣降水分布的變化,陸上海洋生態係統的破壞以及生物種滅絕等。
3.資源與災害。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地下水的過量抽取,不僅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還引發或加劇了一係列自然的或人為的災害。森林的砍伐,植被的減少,水土的流失,加劇了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地下煤層的不合理開采,造成大量的礦坑塌陷;地下水的過量抽取,引起了城市地麵沉降。如曼穀,由於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麵沉降、地麵開裂和海水倒灌。墨西哥城和雅加達城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森林的銳減,土地的過度開發,加劇了區域性的幹旱化進程,也導致洪水的泛濫。全球火災高發區一般都集中在農業殖墾過度,森林麵積日減,人口稠密加之降雨充沛的北半球溫帶、亞熱帶。中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水災最為頻繁且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例如,1944年,孟加拉國的特大洪澇災害淹死、餓死300多萬人,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災更加頻繁,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和鬆花江流域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大的洪澇災害。
4.資源與貧困。窮國和富國之間,南北之間的差異和由此而引起的貧困問題,是當代又一個重大的全球問題。據世界銀行《1999/2000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1998年有63個國家為低收入國家,人均GNP低於670美元,人口37億,占全球人口的62%,比20世紀90年代初擴大4個百分點。造成這種貧富差異,除了政治和曆史的原因外,還有著極為深刻的資源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大批受殖民統治的亞、非、拉國家通過不屈不撓的民族解放鬥爭紛紛走向了獨立的道路。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在經濟上仍很大程度上受工業化國家的控製,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大多糧食不能自給,采礦業、采油業受發達國家的控製。發達國家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控製和掠奪的同時,也造成了它們對發展中國家很大的資源依賴。一是對能源的依賴,如美國40%的石油靠進口。日本、德國、法國的石油90%依賴進口,除石油外。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提供了農業和礦產原料的60%。美國13種基本工業原料中,進口量占國內消費一半以上的就有9種,其中大部分來自非洲。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遭受發達國家的野蠻掠奪和控製而使其日益貧困,因此,造成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根源在於少數發達國家。起先他們殘酷剝削廣大殖民地國家,掠奪其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其結果是使殖民地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遭受嚴重削弱。與此相反,發達國家通過侵占及不平等貿易占有,消費了世界大部分資源,卻將大量的環境汙染問題留給了發展中國家。美國全國人口總數僅占世界的6%,但卻消費了世界生產能源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