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資源危機是個世界性話題(1 / 2)

一、世界資源危機綜述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物質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安全的戰略保障,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利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創造了燦爛的當代工業文明。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但是,人類社會中自然資源的基礎地位並沒有發生改變,而且人類以更高和更苛刻的要求向自然界索取各種自然資源。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大量的沒有節製的消耗,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遭到持續削弱。20世紀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兩次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就是證明。自然資源的無序和過度的開發,引起了一係列相關的社會問題:人口增加與資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的枯竭使貧困化加劇發展而難以遏製;資源的爭奪,引起了一場又一場連綿的戰爭。如果說,在20世紀初資源所引起的還是一些局部問題,而現在,資源問題已經波及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民族,影響到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曆史證明,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而增長的。1998年全球經濟總產值(GNP)約30萬億美元,比1980年增長14萬億美元,年均增長3.5%。人口近60億,比1980年增加15億,年均增長1.7%。經濟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大大刺激了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質量和工作環境的提高,在某些方麵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或對新的自然資源的開發,降低了自然資源消耗的強度。例如部分礦產資源被塑料等替代、蔬菜水果的人工無土栽培、無紙化辦公、資源節約和二次利用等。但在另外一些方麵,增加擴大了自然資源的需求和利用,例如,資源開發生產成本下降使獲取資源更便宜、資源新用途的發現、對人類對回歸自然的人居環境更迫切,處女地的開發和人類未知自然世界的探尋和開發等。從總體上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提高,也促進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因此,人類社會不論在前工業化時期或工業化時期,還是在後工業化時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都在持續增長。

據統計,1901—1980年的80年間,全世界采出的礦物原料價值增長了近10倍,其中後20年為前60年的1.6倍。據世界資源研究所估計,現代人均每年消費的所有自然資源(包括土壤剝蝕、采礦和其他附屬物質)45~85噸。在最先進經濟的國家中,產生100美元的收入需要300千克自然資源,顯然,保證這些國家龐大的經濟規模需要數量巨大的自然資源。在發展中國家,資源密集型經濟模型在迅速擴展,成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這樣的經濟模型必然要消費大量的自然資源。

在最近的30年中,全球能源(主要為一次能源)利用增長了70%,年均增長2%。1998年一次能源消費量達84.77億噸油當量,人均1.4噸油當量。其中,石油占40%、天然氣占23.8%、煤炭占26.2%,三者占一次能源需求的90%。人類對礦物資源的需求也以1.5%速度增長,對年輕礦產(如鋰、鈦、稀土等)的需求增長更快。鐵、鋁、銅、鉛,鋅、錫、鎳、金、銀、金剛石是十種生產產值最大的礦產。近15年來全球農業生產和食物生產指數增長了30%,灌溉地占耕地的比例由1984年的15%增加到1994年的17%,每公頃耕地肥料施用量由1984年的89公斤增加到1994年的94公斤。1998年全球可再生淡水總資源量41022立方千米,人均擁有水量6918立方米。總用水量從1900年的597立方千米,增加到1990年的3240立方千米,增長4.4倍。目前,淡水年總用量占淡水總資源量的8%,人均用水量645立方米。年總用水量中,居民用水占8%,工業用水占23%,農業用水占69%。1995年全球捕獲海水魚9120萬噸,淡水魚1715萬噸,比1985年分別增長23%和102%。人均食用魚類13.4公斤,比1985年增長9.2%。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為滿足其不斷增長的自然資源的需要,加強了對非再生自然資源的勘探和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再生和恢複。但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再生和恢複趕不上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破壞。

二、世界資源危機的影響

當我們在剖析和評價當代資源問題的同時,有必要把我們的視閾擴大到與資源問題相關的其他一係列全球問題:人口、糧食、貧困、環境、災害、戰爭等。大量的事實證明,這一切問題都與資源問題密切相關。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既是資源問題的根源,又是產生其他問題如糧食、環境、貧困問題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資源問題的發展趨勢,將決定著其他全球問題的發展趨勢,決定著地球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