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3)

薛陶箋

鬆花箋,代以為薛陶箋,誤也。鬆花箋,其來舊矣。元和初薛陶尚斯色而好 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長之長),乃命匠人狹小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 後減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陶箋」。今蜀紙有小樣者皆是也,非獨鬆花一色。

稠桑硯

稠桑硯,始因元和初愚之叔翁宰虢之耒陽邑,諸季父溫清之際,必訪山水以 遊。一日於澗側見一紫石,憩息於上,佳其色,且欲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隨至。遂 自勒姓氏年月,遂刻成文,複無元刂缺,乃曰不元刂不麩,可琢為硯矣。既就琢 一硯而過,但惜重大,無由出之。更行百步許,往往有焉。又行乃多,至有如舉 者不可勝紀。遂與從僮挈數拳而出,就縣第製斫。時有胥性巧,請斫之。形出甚 妙,秀父每與俱之澗所。胥父兄,稠桑逆肆人也。因季父請,解胥藉而歸父兄之 業,於是來斫。開席於大路,厥利驟肥。土客競效,各新其意,爰臻諸器焉。季 父大中壬申歲授陝。今自元和後往還京洛。每至稠桑,鐫者相率輒有所獻,以報 其本,迄今不怠。季父別業在河南福昌邑。下至於弟侄,市其器稱福李家,則價 不我賤(然則其石以為諸器尤愈於硯)。

石钅敖餅

石钅敖餅,本曰彥餅,同州人好相彥,將投公狀,必懷此而去,用備狴 牢之糧。後增以甘辛,變其名質,以為貢遺矣。

李環餳

蘇乳煎之輕餳,鹹雲十年來始有,出河中。餘實知其由,此武臣李環家之法 也。餘弱冠前步月洛之綏福裏,方見夜作,問之,雲乳餳。時新開是肆,每斤六 十文。明日市得而歸。不三數月,滿洛陽盛傳矣。開成初,餘從叔聽之鎮河中。 自洛招致餳者居於蒲,蒲土因有是餳。其法寧聞傳得,唯博囗軍人竊得法之十八 九。故今奉天亦出輕餳,然而劣於蒲者,不盡其妙焉。

風爐子

以周繞通風也。一說形像烽火,名烽爐子,理亦近焉。

相思子

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其木斜斫 之則有文,可為彈博局及琵琶槽。其樹也大株而白枝,葉似槐。其花與皂莢花無 殊。其子若籩豆,處於甲中,通身皆紅。李善雲:「其實赤如珊瑚」是也。

甘草

所言甘草,非國老之藥者,乃南方藤名也。其業似薔薇而無刺,其葉似夜合 而黃細,其花淺紫而蕊黃,其實亦居甲中。以枝葉俱甜,故謂之「甘草藤」,土 人異呼為草而巳。出在潮陽而南漳亦有,故備載之。

投子

投子者投擲於盤筵之義。今或作「頭」字,言其骨頭所成,非也。因此兼有 作「骰」字者。案:諸家之書,「骰」即「股」字爾,不音「投」。(《史記》: 「蔡澤說範睢曰:『博者或欲大投。』」裴注雲:「投,瓊也。」則知以玉石為 投擲之義,安有頭骰之理哉?)

熊白舀

貞元初,穆寧為和州刺史,其子故宛陵尚書及給事巳下尚未分官,列侍寧前。 時穆氏家法切峻。寧命諸子直饌,愁不如意則杖之。諸子將至直日,必探求珍異, 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計無不為。然而未嚐免答叱之過者。一日給事直饌, 鼎前有熊白及鹿,忽曰:「白肥而瘠相滋,其宜乎?」遂同試,曰:「甚異 常品。」即以白裹改之而進,寧果再飽。宛陵與諸季望給事盛形羨色,曰: 「非唯免笞,兼當受賞。」給事頗亦自得。寧飯訖,戒使令曰:「誰直?可與杖 俱來。」於是罰如常數。給事將拜杖,遽命前曰:「有此味,奚進之晚耶?」於 是聞者笑而傳之。

生肝鏤聚刂

今縷生肝肚,為飯食之一味,曰「生肝鏤聚刂」言其細切如雕鏤之義。一說 名「生肝虜胙」,言似胡虜祭之餘胙,聲訛故雲鏤聚刂也。凡諸飯食名號字,餘 撰《變王子泉〈僮約〉並雜字》在集中言之詳矣。所未該者,今之五味、詈、 龠、瓜、茄、及豬肉,俗謂之醜甲音者。而臆幣甚夾字反是。字書內 「棄」字,音「醜獵」者,訛呼醜甲反爾。此字火旁,雲下木,別有火旁世, 世下木,音士甲反。是沸湯渫菜字,其音「醜獵」者,義由暗龠也。

畢羅

畢羅者,番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餛飩以其象渾沌 之形,不能直書「渾沌」而食避之,從食可矣。至如不托,言舊未有刀機之時, 皆掌托烹之,刀機既有,乃雲“不托」。今俗字有「饣孛饣乇」,乖之且甚。此 類頗多,推理證辨可也(元和中有奸僧鑒虛,以羊之六腑,特造一味,傳之於今。 時人不得其名,遂以其號目之曰「鑒虛」,今往往俗字又加「食」旁,率多此類 也)。

阮鹹

樂器有似琵琶而圓者曰「阮鹹」大曆中,愚之再從叔翁司徒公之鎮滑也, 因與賓客會琴,話及斯樂,曰:往中宗朝,元賓客行中為太常少卿。時有人於古 塚獲其銅鑄成者獻之,元曰:「此阮仲容所造。」乃命工人木為之,音韻清朗, 頗難為名。權以仲容姓名呼焉。於今未蒙佳號,況阮雲:「昔賢豈可以名氏而號 樂器乎?」其形象月,其聲合琴,目為月琴宜矣。自是知之者不以舊名呼。今人 以為李崖州在相日所號,非也。(《晉書》稱阮鹹善琵琶,此即是也。案:《後 周書》雲:「武帝彈琵琶,後梁宣帝起舞,謂武帝曰:『陛下既彈五弦,臣何敢 不同百獸。』」則周武所彈,乃是今之五弦。明知前代凡此之類,總忍號琵琶爾。 又案:《風俗通》雲:「以手枇杷,謂之琵琶。自拔彈巳後,唯今四弦始專琵琶 之名。」因依而言,則劉饣束所雲:「貞觀中,裴洛兒始棄撥用手以指琵琶」, 足是不知故事之言也。又因此而征今之五弦之號,即出於後梁宣帝之語也。而今 阮氏琵琶,正以手指,反不得占琵琶之名,都失本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