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老愛拿中國和日本作比較,說日本怎樣怎樣,其實中國和日本很相似,但是中國和日本有根本的不同:政治上,日本依附於美國,不得不忍受美國“虐待”,給美國打工,可這是除了“漢奸”之外所有中國人都不能允許的,所以中國的目標必定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和東方大國的崛起;經濟上,日本是一個島國,幅員並不遼闊,資源貧乏,人口總量並不多,所以日本在經濟上就存在上限,人口消費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會再高速增長。從根本上來說,日本無法僅僅依靠內需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反而成為美國最好的供應商是日本的最佳選擇。
但是中國不同,中國人口數量龐大,雖然人均資源很少,但是市場巨大,中國可以通過低廉的勞動力,用價格手段成為美國的最好供應商,但是同時中國也可以依靠國內需求,像美國一樣,成為經濟大國和經濟強國,讓別的國家成為中國的供應商,未來把日本納入中國的供應商行列也並非不可能。
在過去的30年中間,依靠美國銀行的貸款,美國人過著富日子,巨大的市場增長也給中國帶來了機會。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很大的不同就是,美國是一個很依賴內需的國家,看經濟數據的時候,諸如失業率、消費者指數、采購經理指數等,這些東西都是美國重要的經濟數據,特別是失業率。中國政府可能並不很關心這些指數,中國原來是出口國,外國需求多少,才會影響中國的出口,所以中國才不把失業率作為核心指標。但是美國這種國家,嚴重依賴內需,沒有就業就沒有需求,經濟就會下降,所以美國考評政府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失業率。
因此,如果不施行貸款刺激政策,不發信用卡,不讓美國老百姓消費,美國就無法繼續實現經濟的增長。老百姓手裏沒有錢怎麼辦?沒事,美國銀行就發放貸款來刺激經濟,沒錢消費借給你錢來消費,隻要你不斷消費就行了!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早就很高了,住別墅、開汽車是美國人幾十年前就實現了的,隻要一出最新的消費品,必定會先送到美國市場。說白了,美國銀行就是通過貸款讓老百姓買很多你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比如汽車,本來有輛車對中國人來說已經很好了,可在美國幾年就要換一輛汽車,而且要越野車、豪華車。對中國人來說一個家庭住三室兩廳的房子已經很好了,可是美國人在貸款的刺激下還要住大別墅。
別人有,你沒有,你覺得沒麵子,你就得買,可你的收入沒有這麼多,沒關係,銀行發你信用卡,給你貸款。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貸款就總有的放,貸款不斷放下去,總有一天會出事,次貸危機就是這麼造成的。而美國銀行背後的大財團為了支撐美元,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就得讓美國老百姓自願成為“卡奴”,一輩子都在為大財團打工。
然而,以貸款為生的日子美國人似乎過不下去了。美國的窮奢極欲比歐洲要過分得多,美國的財政赤字比歐洲每個國家都要嚴重,美國在誇大歐洲的債務危機的時候,更應該反省自己的那個爛攤子該怎麼收場。而世界其他國家也該反思,美國還值不值得信賴?美國的評級公司把希臘信用等級評為了垃圾級,那美國的信用等級是否早該是垃圾級了?
但是像中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想反抗卻又害怕,不敢不買美國的國債。為什麼害怕?中國不買美國的國債,美元就要貶值,中國持有巨額的美國國債也要貶值,各種媒體就要向中國政府施壓,說是外彙損失,投資失誤,這是其一。其二,美元貶值,美國人消費能力下降了,反而會刺激美國的出口能力提升,那中國和日本還怎麼賣東西啊。所以,中國覺得左右為難,買美國國債也不是,不買也不是。其三,因為中國一部分外彙儲備是投機性熱錢的湧入,這部分美元不像投資實業的美元,這股熱錢進入中國並不穩定,說聚就聚,說散就散,如果中國不儲備一定的外彙儲備,再發生1997年那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就隻能動用黃金儲備,那也得不償失。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日子未來不會太好過,就和現在的小白領一樣,明明知道被剝削,不還得當“房奴”給銀行打工,當廉價勞動力被老板剝削。中國現在的情況和中國的小白領們的情況類似。
但即使想給美國這個大市場打工,未來人家可能還不需要呢。奧巴馬說了,要解決國內就業問題,那麼美國就要繼續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奧巴馬還說要振興美國出口,那麼美元很可能會在衝高之後回落,長期貶值。在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還會繼續施壓讓人民幣和日元升值,如果真是那樣,中國、日本等國家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美國市場不好進,歐洲市場也不行了。歐洲債務危機可謂令中國措手不及,歐元幣值偏弱,間接令人民幣升值了15%,對輸歐產品出口造成影響不言而喻。5月出口增長速度依然較快,但這隻不過是因為貿易的滯後性,歐債危機肯定會令中國的出口再度負傷,至於受傷程度則要看後續的發展情況,隨之而來的訂單流失、壓價或者賴賬,以致激發貿易摩擦,才會裸露中國出口的傷勢。但這種外傷又不足以表露內傷的嚴重,危機前階段,因美國市場引起的出口大崩盤,有例在先。歐洲也不行了,這會讓中國的日子更難過。同樣,如果未來歐洲跟隨美國采取退出政策,那麼中國的出口還會繼續衰減,未來指著出口過日子恐怕會難上加難。
中國刺激政策的後遺症
出口指不上,在全球通脹中,中國賺的血汗美元還有被美國佬扒皮、縮水的危險,但是隻要人民幣死盯美元也可以扛過去。關鍵問題在於中國內需不好啟動,次貸危機過後,中國政府製造的“政府內需”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短期內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隱藏著很多“後遺症”。
在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中,政府的直接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宣布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極大地刺激了經濟,而這種刺激所帶來的副作用也會在2010年之後逐漸顯現。
副作用之一是通貨膨脹的壓力,5月份CPI增長達到3.1,有人預測下半年CPI會見頂回落。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鈔票印得太多了,能否如預期一般好轉,隻能看形勢的發展,夏秋農作物進入收割季節,CPI可能會好轉一些,但是隻有冬季才是檢驗CPI能否保持較低水平的時候。如果發生自然災害,也許就會出現如春季爆炒大蒜、綠豆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