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中國軍工,會成為挑戰者嗎
20世紀歐美軍火公司紛紛完成了對於軍工行業的整合,實力大增。而對於中國來說,中國的軍工產業經曆了拆到合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的。
以中國航空產業為例。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銷,分別組建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雖然取消了政府的編製,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航空工業非市場化的運作機製,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軍品訂單減少的情況下,中國航空工業舉步維艱。
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加速國防建設,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現狀,決定對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製進行重大改革。在核工業、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軍工總公司的基礎上,分立組建十大軍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分別組建了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
由此,航空一集團和航空二集團便成為了自負盈虧、自力更生的兩家企業單位。而市場的推力由此開始顯現,兩家航空集團公司紛紛改變經營模式,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的技術突破。軍品如此,民品更是如此。
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軍工的競爭逐步從內部競爭,轉變為麵向全球的競爭。分拆在當時雖然有利於搞活,但是卻削弱了中國軍工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會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的各種灰色區域措施,例如通過雙邊談判達成的自動出口限製來遏製中國軍工企業的軍品和民品出口。現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存在著上千種這樣的協議,世界貿易組織也奈何不了它。1989年美國迫使中國與它簽署了第一個衛星發射協議,對中國發射衛星的數量和價格作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規定。由於中國在1989年至1994年的協議有效期內的發射次數大大低於限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找到了不按中國發射能力的增長同步增加中國發射數量的借口。它1995年確定中國長征火箭到2001年底的發射次數隻有11次,發射價格隻能比西方的發射價格低15%。像這種利用雙邊談判協議來限製中國軍工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美國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常使用。
不僅如此。加入世貿後,五大軍工產業雖然是禁止外資進入的產業,但它們在大規模軍轉民的過程中,民用產品已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1999年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民品產值占總產值的65%,民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70%。中國兵器集團公司已經形成機械、化工、光電三大係列,以車輛為主的民品發展格局。軍工企業的民品生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屬於對外開放領域。其中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入世”後首當其衝地受到衝擊。由於國家每年財政撥款有限,軍民結合、以民養軍是我國軍工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式,因此十大軍工集團的民品市場份額銳減,勢必影響軍品的研製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