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軍火商就是資本家的打手
歸結起來,大國的崛起很多時候都是依靠新的技術發明。雖然不能說所有國家的進步都是依靠技術,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技術的進步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假如德國比老美先研究出來原子彈,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當然假設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需要回歸現實。今日美國對於世界資源的支配地位,目前依然無人能及,這除了老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財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美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這裏麵也包括最先進的軍事科技。
有強大的武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美國把這些武器能夠很好地應用於民用,而且很恰當地搭配到它的全球戰略中去。比如,當年,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拉動了美國的經濟,使美國走出衰退,可冷戰卻要了蘇聯的命,隻好變回俄羅斯。同樣是科技,卻有著天差地別的結果。這其中緣由不能不令人反思。
說到家族,就不能不提及一個概念——財團。因為相對家族而言,財團的外延更廣。這就好像一個蘋果,財團是整個蘋果,而家族則是蘋果的核心。以家族為背景,資本附著之上,背後形成龐大的金融機構。什麼是財團?如果按照定義,就是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製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它們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
以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為例,我們就可以看出財團的發展脈絡。美國財團的形成其實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同時兩次世界大戰對於美國財團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融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歐洲的衰落,以及美國工業實力的增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形成了摩根—第一國民銀行、洛克菲勒、庫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以及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對戰爭的參與程度、利益方向不同,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
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限就越來越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於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美國的財團說白了也就是各個利益集團,美國如此,其實歐洲以及其他國家的財團也是如此。大動蕩影響著財團,財團也影響著世界社會經濟的大動蕩。
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商的背後都有著財團的影子,軍火商在戰爭中獲益,而財團們其實更是在背後通過各種渠道攫取世界各國的財富。
洛克菲勒財團控製下的軍火公司有:麥·道公司、馬丁·瑪麗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製,後來與洛克希德合並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斯佩裏·蘭德公司(世界上第一家商業電腦製造公司,B-36、B-47、B-52等一係列轟炸機火控係統的生產商,不是智庫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製)等。
摩根財團在軍火工業方麵,控製了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製,作為標準石油係統(美孚石油係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係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製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曆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單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
波士頓財團是由當初依靠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
雖然它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但也涉足軍工領域。它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它的一家分公司貝爾直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麵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
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洛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入主白宮,替波士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單,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重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是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製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梅隆旗下的羅克韋爾公司未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加利福尼亞財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洛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製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製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裏,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但在軍火工業方麵,得克薩斯財團還是控製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
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其實,看了以上這些介紹,你會明白一點,美國這個號稱自由資本主義的國家,其實也不過是被各大利益集團操控的玩偶而已。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已控製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1200億美元的1/3左右。金融與工業的結合,再加上大規模的並購整合,才真正造就了美國的經濟骨架。而這些大的財團才是美國真正的主人。
大財團催生軍工大整合
?
二戰之後,世界進入了美蘇爭霸的時期,冷戰讓美蘇兩國軍備競賽不斷升級,資、社兩大陣營不斷追求最先進的技術,也是傾國之力發展軍事工業,這讓軍事工業再一次快速發展。
而資本主義國家在這個時期通過軍備競賽搞垮蘇聯,其背後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就是資本的力量,資本與軍事的結合,就好像加足了油的坦克,所向無敵。
在這一階段,世界資源進行了戰後第二次瓜分,而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結果是,資本主義明顯勝出,前麵講到世界資源被資本主義陣營紛紛掠奪殆盡。而在這一時期,再一次閉關鎖國的中國,放棄了參與這輪世界資源再分配的資格。
美蘇兩國拚軍火,但是美國並沒有衰落,而是越發強盛,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幾乎所有高科技軍事技術都有民生的著力點,也就是說都有民用市場的支撐,東西能賣出去,而蘇聯單純圍繞第三次世界大戰發展的軍事科技,讓蘇聯軍工產業喪失了生長的經濟土壤。
但是,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國防開支減少,讓美國的軍火商們很是著急,而在大財團的推動之下,美國的軍工企業開始了大規模的整合,而這種整合卻更加強了美國軍工企業的實力,讓美國的軍事工業越發強盛。
1993年,時任美國國防部次長的威廉·J·佩裏在一次國防工業主管參加的晚宴上發表演說,公開鼓勵合並。這次著名的晚宴隨後被西方世界軍工行業稱之為“最後的晚餐”。
比如波音公司。在“最後的晚餐”之後,波音開始了一係列頻繁的並購重組活動。1997年,波音與麥·道合並,可以說是轟動一時的並購,因為麥·道在軍工界的地位毫不遜色於波音,是F-15戰機的生產商。此後,波音一路吃進10多家公司,不斷深化全價值鏈集成能力,其中金融在波音公司占據重要地位。
再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1993年並購通用動力戰術軍用飛機(F16戰機業務)開始,連續吞並14家大型企業,目的就是成為美國國防部的全方位作戰供應商。
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樣波瀾壯闊的企業並購重組,不借助資本運作是無法實現的,也是不可思議的。據統計,從全球範圍軍工企業並購情況來看,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的並購起著主導作用。在美國重要的軍工重組交易中,銀行和投資公司都奮不顧身地跳了進去。美國前國防部長卡盧奇、科恩等,也紛紛建立商業銀行和投資公司,做起軍工產業合並的經紀人。而在西方軍工企業並購中,技術上有優勢並不是兼並別人的籌碼,有能力兼並別人的,幾乎都是在資本市場上叱吒風雲,有雄厚資本實力,不斷取得商業成功的公司。
此後,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約50個主要軍工供應商,到2002年已經成為5個高度集中的跨軍種、跨平台的主承包商,而在2004年之後,幾大軍工企業又組成資本和軍事領域的大聯盟。這種情況同樣在歐洲出現,西歐軍工企業也都進行了大規模兼並重組活動,大多在國內形成了寡頭、獨家集團壟斷的局麵,並組建了歐洲超級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