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美國的《防務周刊》評選出了全球軍工百強,其中在100家企業中有45家來自美國,10家來自英國,日本和俄羅斯分別有7家,法國6家,德國4家,以色列3家。而前五名中,依次是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格魯曼公司、英國的BAE係統公司、美國的雷神公司。有4家是美國公司。
這次排名沒有考慮企業的產品、技術突破和武器性能,隻是按照年收入進行的排名。但這一點恰恰說明美國的軍工企業具有很強的市場營銷能力,而這也是美國軍工企業能夠占領世界至高位置的重要原因。說得再明白一點,軍工的競爭力必然是國際的競爭,你弄輛自行車還可以和國內其他品牌比比,做坦克難道用自己的坦克打自己嗎?
麵對美國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歐洲開始了內部整合。美國為保持國際競爭優勢,完全消除了大型民機的國內競爭,在軍品頂層上隻是適度競爭。俄羅斯也在積極推進集中化,目的也是要消除國內競爭,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今天,世界軍工產業所進行的一幕又一幕令人震撼的轉型有其規律性。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的各種指標跟發達國家相比都很低,我們未來的增長空間依然很大,但是我們需要和平的環境。不想打仗,難道就沒人來打我們?所以必須強壯自身,除了一流的軍隊之外,必須有強大的軍工作為支撐。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兩家著名的軍工企業的發展曆史。
洛克希德·馬丁:吃出來的老大
世界軍工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像百曉生的兵器譜,排在第一位的總要有些獨門絕技。
先來展示一下洛克希德·馬丁的兵器譜吧:F-117夜鷹隱形戰鬥機、F-16、F-22猛禽、C-130大力神中型運輸機係列、U-2偵察機、三叉戟導彈,還有美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等。可能在這些之後,還有未來更先進的,我們無法知曉。
而洛克希德·馬丁的整個曆史,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吃出來的胖子。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口吃不成胖子,的確,洛克希德·馬丁不是一口吃出來的。
洛克希德·馬丁,看名字你可能就知道這是兩家公司合並而成的。在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合並成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國防承包商。馬丁·瑪麗埃塔公司也不是一家公司。1961年,馬丁公司與美國瑪麗埃塔公司合並,稱為馬丁·瑪麗埃塔公司。
1968年公司又收購了哈維鋁業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公司相繼與政府簽訂合同研製海盜火星著陸裝置、航天飛機外部燃料箱和MX導彈。1982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擊敗了本迪克斯公司的敵意兼並。1989年,公司生產的“麥哲倫”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1991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與TRW公司共同承包了6.59億美元的項目以研製代號為“亮水晶”的機載導彈截擊器。1992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與洛克希德公司各出資50%收購了LTV公司下屬的導彈和飛機分部。該公司是國防部和NASA的長期承包商,對美國宇宙飛船所探測的7大行星中的6顆衛星的探測飛行作出了貢獻。在合資成立公司3年後,兩家公司合並。
但是合並後的洛克希德·馬丁依然是純軍工企業,利潤的95%都來自軍工產品的收入,其核心業務包括:航空、電子、信息技術、航天係統和導彈,占據美國國防部每年采購預算1/3的訂單,控製了40%的世界防務市場,幾乎包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成為世界級軍火“巨頭”。
此後,洛克希德·馬丁的並購一發不可收拾。其中,1996年1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收購了勞拉公司的國防電子產品和係統集成,為此洛克希德·馬丁支付了9.1億美元並承擔了2.1億美元的債務,但從此洛克希德·馬丁成為該領域僅次於麥·道的第二大公司。
說了這麼多,這家公司除了吃還會幹什麼?那你可小看這家公司了,軍火商自然要會打仗,真正的大軍火商是打仗打出來的。
馬丁公司成立於1917年,當年叫格倫·L·馬丁公司,這家公司生產出美國第一架轟炸機。創業的時候,這家公司雇用了一位叫唐納德·道格拉斯的工程師,道格拉斯屬於機械天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被傳喚到華盛頓,以幫助軍隊發展空中能力。
但是一年之後,道格拉斯感到非常沮喪,因為他看不慣華盛頓官僚機構非常低的效率,此後,他找到了已遷往克利夫蘭的馬丁,又開始再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之後,道格拉斯建議馬丁發展雙引擎轟炸機。但是因為他和馬丁都不願意作技術上的妥協,所以他們的轟炸機研發的時間太長了,而正因此,“馬丁”轟炸機來得太晚,沒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此後,公司陷入了窘境,馬丁之後搬到了巴爾的摩,而道格拉斯離開了公司,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創辦自己的飛機公司。
一戰雖然結束了,可馬丁卻堅信飛機在未來戰爭中會發揮更大的威力。在1921年7月,7架馬丁MB-2轟炸機飛離弗吉尼亞海灣的空軍基地,在比利米切爾將軍指揮下,轟炸機擊沉了德國的戰列艦。此後馬丁又把軍機的技術用在了發展民機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是馬丁對軍用飛機的研製並沒有鬆懈,並且當時就作好了為二戰提供飛機的準備。二戰的時候,馬丁公司為盟軍生產了數以千計的飛機,包括A-30巴爾的摩式中型轟炸機、B-26和B-29轟炸機,PBMMariner水上飛機,以及重達70噸的兩棲運輸機。甚至在1942年,馬丁提出如果有足夠的戰神運輸機,美國就可以不經過巴拿馬運河,也就不用那麼多海軍了。
二戰結束後,就再沒有爆發過世界性的大戰,但是美國的大軍工企業並沒有衰落,美元的強勢地位有賴於強大軍事實力的支撐,而這讓美國大財團控製下的軍工企業訂單並不少。
二戰後,馬丁雖然還在生產飛機,但是訂單卻在減少,轉向民用飛機也不很成功。在1951年,公司再次重組,喬治·邦克和布拉德福·沃頓被任命接管公司,在再融資計劃中,馬丁被任命為名譽董事長並獲得27.5萬有投票權的股票。此後格倫·馬丁一直擔任公司董事,後來,馬丁死於中風,享年69歲,他終身未婚。
邦克和沃頓成功扭轉了馬丁公司虧損的趨勢,在1954年馬丁公司終於扭虧為盈。在新的管理層領導之下,馬丁公司拿到了美國空軍B-57轟炸機的訂單。此外,馬丁還建造了大量的反潛偵察機,包括P5-M和P6-M,同時擴大了在導彈和火箭領域的業務。
雖然馬丁公司恢複了盈利,但是波音、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公司在朝鮮戰爭中擴大了規模,這使得這些大公司能夠在同馬丁、沃特和格魯曼這種小一點公司的競爭中占據優勢。雖然馬丁公司能製造各種各樣的武器,但是由於美國國防部不穩定的訂單,馬丁在1960年12月推出P5M-2型反潛巡邏機之後,宣布馬丁公司隻生產小鬥犬、鬥牛士、大力神和潘興等型號的火箭或導彈。
此後,合並就開始了,沒有規模就不會得到大財團和大政治勢力的青睞。1961年,馬丁公司與瑪麗埃塔的化工和材料用品公司合並,之後1968年,兩家公司合並為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在此後又收購了哈維鋁業公司。
規模擴大之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不僅在空間項目領域聞名全球,而且是鋁材料、建築材料的領導者之一。在1969年,馬丁公司被選中負責開發海盜號火星登陸飛船,10年後,海盜1號於1975年8月20日在佛羅裏達的堪培拉海角由TITAN3E-CENTAURD1型火箭發射升空。探測器於1976年6月19日進入火星的軌道,著陸裝置於1976年7月20日在Chryse平原斜坡著陸成功。20世紀70年代,美軍裝備的馬丁公司研製的MX導彈也是當時世界最頂尖的殺手武器。MX導彈是一種洲際戰略核導彈,MX導彈也叫“和平衛士”導彈。“和平衛士”1971年由戰略空軍司令部提出計劃,1988年組建了第一個“和平衛士”導彈中隊——美國空軍第400中隊。這種導彈的確很牛的。
在1977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麵臨公司曆史上最大的挑戰——本迪克斯公司的惡意收購。此前,本迪克斯通過對公司資產的重組轉讓,積累了5億美元的收購資金,在1982年,它對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提出了15億美元的報價。
但是馬丁·瑪麗埃塔給了一個驚人的回複,這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當時,馬丁·瑪麗埃塔的CEOPownall邀請合作夥伴哈裏·格瑞的聯合技術公司提出了反向收購戰略。雖然馬丁最後勝利,但是,馬丁·瑪麗埃塔在此次防禦本迪克斯的惡意收購中也損失了13.4億美元。
在20世紀80年代末,馬丁·瑪麗埃塔依然是屈指可數的軍火商,收入的80%依然來自美國國防部的訂單。這其中包括潘興II導彈、愛國者導彈、激光製導炮彈——銅斑蛇等。另外,馬丁·瑪麗埃塔還為美國空軍定製了作戰飛機的夜視裝置。1993年,馬丁·瑪麗埃塔還成為美國太空空間站計劃的主要承包商。
在20世紀90年代,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卷入了美國軍工企業合並重組的浪潮,斥資300億收購了通用電氣公司的航空航天業務,同時還能帶動馬丁·瑪麗埃塔人工智能和電子產品的發展。兩年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又以19億美元並購了格魯曼公司在商業航空市場和無線通信市場的業務。
在一路高歌猛進之後,讓人沒有想到的戲劇性事情發生了。1994年馬丁·瑪麗埃塔掌門人奧古斯丁宣布與洛克希德公司“平等地合並”。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批準了這項合並,這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防務公司。叢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即使在美國這種強調市場化的國家裏,為了國家的軍事利益,都同意進行大規模的合並。
洛克希德也不是一般的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洛克希德成功設計了P-38閃電型戰鬥機,這是一款雙發動機加上雙尾椼機身結構的高速攔截機,在戰場上的用途包括對地攻擊、轟炸機護航以及奪取空中優勢等。最有名的就是擊落山本五十六的任務。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洛克希德公司共生產了19278架飛機,占二戰期間美國飛機製造總量的6%。包括2600架文圖拉、2700架B-17飛行堡壘(波音授權製造)、2900架哈得遜和9000架閃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洛克希德和跨世界航空公司共同開發了L049星座型客機。這種飛機可運載43名乘客以每小時300英裏的速度用13個小時從紐約飛到倫敦。但是在戰爭期間所有產品都被軍方購買,戰爭結束後民航才得到其訂單。
洛克希德最著名的是臭鼬工作室。1943年,洛克希德設計美國空軍第一種服役的噴射戰鬥機P-80。這種飛機由其被戲稱為臭鼬工作室的高級開發部開發。後來臭鼬工作室還設計了U-2、SR-71黑鳥和F-117。臭鼬工作室通常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資源下,突破技術上的限製,推出極為令人驚訝的飛機。
在1995年春季,通過換股兩家公司合並,創造了一個集國防、航天、能源為一體的兼有政府服務、民用事業、商業利益的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