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_戰爭不過是資本的一場遊戲(2 / 2)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西方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1973~1975年)。

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1974年的經濟增長率,英國為-0.5%,美國為-1.75%,日本為-3.25%。但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數百億美元流向中東,僅提價一項,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可與此同時,關於七大石油公司盈利的增長卻很少見諸報端。

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新的石油危機,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國倡議下,13個國家聚集於華盛頓,召開石油消費國會議,決定成立能源協調小組。後來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美國表麵上在做著“亡羊補牢”的事情,但實際上如果從美元的角度來說,整個事件最大的得利者正是控製華爾街的大財團們。

打這場戰爭有沒有必要呢?這場釀成世界經濟危機的戰爭隻打了18天,可就是這次石油危機讓美元一下子成了香餑餑,也讓與黃金脫鉤後的美元再次恢複了世界貨幣的地位。大財團們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

但是,石油危機的副作用也開始顯現,石油價格突然間的上漲帶動了世界各國物價的上漲,這實際上是對全世界所有老百姓的一次變相掠奪。最為奇怪的是這期間美聯儲在高速印發貨幣的同時,實行高利率政策。很多人都知道抑製通貨膨脹要提高利率,但是這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提高利率和高貨幣發行量共存的雙高狀況呢?

當時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由於此前貨幣發行過量,而是因為中東產油國的油價突然提升。如果美國企業必須支付更多的美元去購買中東的石油,消費者就需要用更多的美元來購買汽油。表麵上就會出現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但實際上,美元都流到美國國外去了,在美國國內是通貨緊縮的狀態。按說當時必須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釋放流動性。但是如果降低利率,同時物價上漲,放銀行的錢就會貶值,老百姓就會一窩蜂把錢都取出去,銀行就會被擠兌、破產。為了維護大財團們的根本利益,美國才會實施這種高利率和高貨幣發行量並行的雙高政策。大財團們不僅通過手裏的債券獲得高額利息收入,而且不用擔心遭到銀行擠兌破產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把造成整個經濟危機的責任扣在中東那些阿拉伯人的頭上,整個過程設計得完美至極。

但是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造成了失業率迅速上升,大批工人失業,這時候正好給了美國財團們一個削減工人工資的機會。可見,整個經濟危機中受傷最慘重的就是老百姓,而整個石油危機帶給美國財團的卻是賺得更加瘋狂。

在整個石油危機過程中,1973年初期美元的暫時性短缺同時推升了美元,但是後期由於大量發放美元,美元貶值,購買力迅速下降,通貨膨脹更為嚴重,經濟越發慘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這一下可壞了,本來就很脆弱的平衡剛剛建成就被打破了,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但是同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道理相似,石油價格的硬性上漲,再次推動了美元的需求,但是這時候經濟更加脆弱,如果不大幅度提升利率,暴漲的石油引發的通貨膨脹將使美元迅速從銀行抽走,在迫不得已之下,1979年美聯儲抬升利率達到20%的瘋狂地步,除了把錢放到銀行,幾乎幹什麼都沒法賺錢了。這種對於經濟的摧毀性做法被稱為“休克療法”。而這時,不僅僅是美國施行了這種療法,世界各國都在效仿,整個世界經濟迅速進入衰退之中,而對於石油的需求則迅速下降,使得整個供求被硬性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