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_華爾街老友們再發戰爭財(2 / 2)

在美國的“道威爾計劃”下,一切都是那樣自然而然地發生,美國成為了德國的最大債主,要幫助德國。

前麵已經提及的沙赫特介紹希特勒進入了華爾街財團的視野,這是以洛克菲勒為首的美國大財團們最想尋找的目標。希特勒喜歡戰爭,華爾街財團們願意出售軍火,而這個前台的希特勒不過就是一個財團們操控的玩偶。華爾街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腦袋裏裝滿地緣政治學說以及幻想的德國狂人,隻要希特勒發動戰爭,就達到了最終的目的。而沙赫特無疑是精明的,他設想德國通過經濟控製歐洲,顯然是違反華爾街的根本利益的,這不是華爾街想要的,所以最終沙赫特會被華爾街拋棄,而被華爾街拋棄的,對於希特勒來說也就沒有什麼用處了。

在1938年2月,華爾街的財團還在給德國輸送戰爭所用的石油,而法本公司與洛克菲勒和杜邦還在美國設立了一家苯胺薄膜公司,這家公司在戰時被查封。同時,在戰爭中,法本也和杜邦共享情報。由此可見,整個戰爭就是在大財團的掌控之中,雖然他們不是政治人物,但他們能夠控製政治家,影響政治家,甚至通過情報影響戰爭的結局。

當時想利用希特勒的不隻是美國財團,英國財團也想插手德國內部事務,並在德國高層培養了親信,但是英國的問題在於,在整個一戰中,以及一戰之後的《凡爾賽和約》中,英國一直扮演者強盜的角色,在德國人特別是希特勒眼中,英國不過是敵人、剝削者,讓德國遭到悲慘命運的惡魔,英、法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美國財團之所以要發動這場戰爭,同時還是為了給美國經濟注入一劑強心劑。大財團們知道,僅靠美國羅斯福政府啟動的那些小項目,並不能真正振興美國經濟,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羅斯福總統雖然使出了渾身解數,還是沒能把美國從經濟危機中解脫出啦,但是1940年到1944年的二戰期間,美國經濟擴張了125%,經濟高速發展,是美國經濟史上高速發展期之一。

同時,二戰期間美國的軍事工業蓬勃發展,美國生產了6500艘軍艦,29.64萬架飛機,86330輛坦克,350萬軍用吉普,1200萬支步槍、卡賓槍、機槍和4700萬噸炮彈。到了1944年,美國失業人數隻有70萬人,隻是1940年的1/10,而華爾街這次沒有一戰時候的恐慌,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因為那些華爾街的人知道:無論戰爭給人類帶來多大的災難,美國經濟都會從中受益。

這些戰爭財在華爾街的大投行眼中,並不是什麼大財,華爾街真正想要的是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控製權,而二戰讓美國財團們達到了這一目的。

如果說一戰之後,英法還想跟美國較較勁兒的話,那麼二戰之後,英、法徹底在戰爭中被打殘了。英、法在戰後,顯然沒有力量再和美國爭奪世界石油資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獲得了沙特的石油專營權,而對於中東石油的控製,成為了美國二戰後建立世界霸權的基礎。

戰爭還沒有結束的1943年,洛克菲勒財團就開始動手了。洛克菲勒財團力促美國政府向沙特提供慷慨的經濟援助,同時介入沙特的資源領域。這一舉動讓英國暴跳如雷,但是沒有絲毫辦法阻止美國人的滲透,最終也沒能阻止洛克菲勒財團下的阿美石油公司獲得沙特全部石油財富的專營權。如果不是洛克菲勒財團具有遠見的行動,美國是無法成為今天世界唯一的霸主的,因為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石油並不短缺,並不需要進口,如果僅僅看到當時的狀態,滿足於小富即安,美國就不會冒著與英國翻臉的危險,拿下中東石油開采權。而此後,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哈瓦爾於1948年在沙特發現,此後美國就以石油為杠杆,控製了整個世界的貨幣。

二戰之後,英國如夕陽一樣,迅速衰落下去,再也無法控製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了,到1947年,英國正式放棄了它在非洲、太平洋、地中海、印度各地的殖民地,英國龐大的海外投資還不夠償還戰爭的費用,而國內工業無力發展,老百姓困苦不堪,哪還有力量阻止美國在所謂“民主、自由”的大旗下重新分配世界的版圖呢?

與英國不同的是,美國人知道戰後的世界不再是殖民地時代了,要想控製世界,隻有通過文化和經濟滲透,讓世界各國都按照美國的模式改造自己,建設自己。大財團們在一百多年前按照自己的意誌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建立了夢想的國度——美國,而在二戰後,大財團們要按照資本的意誌建立一個完全符合資本意誌的地球帝國,通過美國來控製世界。而這還需要一點點技巧——引發局部戰爭,還需要一點點刺激——“妖魔化”蘇聯和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