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華爾街老友們再發戰爭財
戰爭的結果沒有任何懸念,“正義”戰勝了“邪惡”,德國再一次戰敗,同時被美、蘇兩大陣營瓜分,人為地分割為東德和西德。戰爭再一次摧毀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經濟。
二戰是曆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6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為2700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萬死亡),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美、英、法與蘇、中相比,在戰爭中死的人少多了,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42萬人在二戰中死亡,英國有27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而法國則最少,有約20萬人死亡,估計是因為法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跑得快。
二戰時,交戰國動員兵力達一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30000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0000億美元。但是二戰和一戰一樣,美國大財團又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同時完成了一戰未完成的心願——控製世界的貨幣體係。
說美國曾經支持過希特勒,很多人都會懷有疑問:打起仗來,美國借給德國的錢不是就打了水漂嗎?其實並非這樣,美國借德國的那點錢,與美國獲得的利益相比微乎其微,這也是美國為什麼還要支持希特勒、振興德國這隻歐洲猛虎的原因。美國在一戰之後,不僅僅有債務、有賠款,還獲得了很多以前夢寐以求的東西,而這是一點點借款絕對沒法換來的。不算美國在戰爭中的貿易出口,武器出口獲得的黃金,也不算美國從最大的債務國變成為最大的債權國,就看美國在一戰後從資源領域獲得了什麼吧。
一戰以後,英國雖然成了戰爭的勝利者,但是卻成為了經濟上的失敗者。表麵上英國佬在《凡爾賽和約》中光鮮無比,但是屁股後麵卻欠著美國的幾十億美元戰爭債。而除了債務之外,英國損失最大的當屬三項:海洋控製權、金融控製權、資源控製權。
首先是海洋控製權。英國雖然仗打贏了,可以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為代表的美國新生力量已經控製了海洋,衰弱的英國國力無法支撐海洋霸權,分隔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開始走向土崩瓦解。
其次是金融控製權。南非的黃金不再願意運到倫敦,而是願意運到美國,美國成了世界上黃金儲量最多的國家,占到了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以黃金為基礎的美元成為世界的硬通貨幣。雖然一戰前摩根主導的“金本位”沒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但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已經從倫敦轉移到紐約,同時“道威爾計劃”讓美元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歐洲,同時英、法因欠美國巨額債務而受製於美國,一戰後,世界金融的控製權已經落入美國財團的手中。
最後就是資源控製權,主要的就是石油,而這是未來控製世界的基礎。本來英、法想合力排擠美國,不讓美國進入中東,但是怎奈實力不濟,最後,1927年,英、法還是不得不同意讓美國人進入中東,並且對戰時的秘密協議進行了修改:從達達尼爾海峽往下穿過巴勒斯坦到也門,往上直到波斯灣,劃了一條紅線。區域內包括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約旦、伊拉克和科威特。紅線內,三國的石油利益集團劃定了大部分延續至今的利益版圖。這個協定被稱為“紅線協定”。在伊拉克,英國石油公司、皇家荷蘭殼牌石油集團和法國的法蘭西石油公司,洛克菲勒集團獲得了伊拉克油田75年的壟斷開發權。科威特的油田則分給了英國石油公司和美國梅隆家族的海灣石油公司。同時,洛克菲勒和梅隆的海灣石油在南美也獲得了大片的石油開采權。直到1941年美國參戰時,標準石油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已經控製了世界上84%的石油市場。
以上這些正說明,一場戰爭給美國財團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而這些利益絕非是那些貸款所能換來的,實際上美國對德國的那一點點“風險”投資,將會給美國的大財團們換來更多想要的東西,那就是對於世界貨幣的控製權,而這也正是以摩根為首的財團在一戰後沒能實現的目標,因為摩根主導的“金本位”下的美元體係,並沒有得到英、法的支持,反而最後導致戰前各國紛紛退出“金本位”,而這正需要下一場戰爭來解決的,同時這個時候美國的洛克菲勒領導的大財團們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洛克菲勒早在一戰前就成立了一個私人基金,也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宗旨並不是什麼環保、綠色,而是研究戰爭。這個基金會聘請的都是美國最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經濟學家,每年洛克菲勒家族都要給研究投入巨額資金。
而在一戰之後,特別是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洛克菲勒財團蒸蒸日上,代替摩根財團成為了美國的第一財團。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1941年,洛克菲勒財團控製下的標準石油的第二大股東,是德國的最大化工公司法本公司。而在二戰之前,標準石油、英國石油、皇家荷蘭殼牌石油都為德國提供過大量的汽油。由此可見,雖然一戰死亡人數巨大,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參戰各國大財團的商業往來,美歐財團已經沆瀣一氣,結成了控製整個美歐的龐大資本霸權,而杜邦家族甚至提供給德國軍用火藥和軍用推進劑。洛克菲勒甚至還向德國提供了最先進的化工科技和汽油煉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