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德國被逼氣急跳牆
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損傷,工業體係依然保存完整,但是《凡爾賽和約》就像一座大山壓在驕傲的德國人頭上。威廉二世下台了,而後,德國在英、法、美等國的控製下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就是魏瑪共和國政府。
這個《凡爾賽和約》說白了就是把德國人都變成了奴隸,簡直不是掠奪了,而是赤裸裸的奴役。本來德國是一個科技、文化、藝術都很發達的國家,原來在人家麵前有臉有麵,受人尊重,民族自豪感還特強,這一下變成了奴隸,德國人怎麼受得了。
首先是工業產量下降,殖民地減少,再加上巨額的戰爭賠款,讓德國喘不過氣來,政府又無能,簡單地靠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結果德國馬克發生了崩盤。到了1923年的時候,德國馬克兌美元跌到了7000:1的程度,緊接著1924年1月法國聯合比利時,借口德國不履行賠償義務,違反合約,出兵搶占魯爾,就在占領魯爾的當天,馬克兌美元跌到了18000:1,德國經濟實際上就是崩潰了。這時候,原來的政府下台,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擔任德國總理,這個人算是個明白人,會用人。當時就啟用了一位德國的經濟學家沙赫特博士。而這個人,也成為後來希特勒時代的經濟沙皇。
沙赫特的爸爸其實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為洛克菲勒家族的紐約公平信托公司工作了將近30年,因此可以說沙赫特的老爸與洛克菲勒家族淵源頗深,在洛克菲勒家族應該擁有廣泛的人脈。但是沙赫特為啥是德國人呢?因為當年他母親生病,全家必須回德國治療,由此可見,德國的醫療科技也很發達。
沙赫特小時候就是神童,專門學習過醫學、哲學和政治科學,年僅22歲就得到了經濟學博士頭銜,之後就進入了德國的德雷斯頓銀行,這是一家德國相當大的銀行,創始於1872年。沙赫特憑借他本人出眾的能力加上老頭子在金融界廣泛的人際關係,在德雷斯頓一帆風順,很快成為引人關注的金融精英。1916年,他成為德國國家銀行的董事之一。1923年,沙赫特臨危受命,拯救災難中的德國貨幣流通體係。對於德國的經濟,沙赫特了如指掌,他知道隻要有沉重的債務在,德國經濟就好不了,必須要內外兼治。
治標就是改革貨幣,消除通貨膨脹的陰影,沙赫特用新馬克兌換舊馬克,首先從數量上消除人們對馬克貶值的心理陰影,然後沙赫特就要從外國得到援助。歐洲的那些狼們肯定是指不上的,所以沙赫特必須從當時世界上最富的美國求得救援。
當時的美國幾大財團正想向外擴張,前麵已經說過,“道威斯計劃”讓美國有了把美元滲透入歐洲的一個機會。於是美、德在沙赫特的撮合下一拍即合。1924~1928年內總計8億美元貸款流向德國,幫助其償還《凡爾賽和約》的賠款,利息收益直接投資於德國市場。同時,國聯賠款委員會調停法、比兩國撤軍,接管魯爾工業區。由於有了美國的支持,馬克就穩定了,沙赫特利用美國的力量讓德國的經濟穩定了下來。這與中國的諸葛亮聯吳抗曹有一比。
“道威斯計劃”之後,1928年,沙赫特率領德國國家銀行代表團,與美國為首的國聯賠款委員會談判簽訂了“楊格計劃”,它是“道威斯計劃”的延續,基本沒啥差別,而且條件更寬鬆,德國每年隻要付賠款額的1/3,剩下的部分可以推遲。
當時美國的金融權力還在摩根的掌控之中,而“楊格計劃”實際上就是摩根財團希望通過發放對德國的貸款而獲利。早在1905年,他隨同德雷斯頓銀行董事會訪美時,就會晤過J。P。摩根本人。他英語說得比德語都流利,從廣義上講,沙赫特是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精英圈子裏的一分子,一個“大人物”。
但不幸的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胡佛總統幹脆提議暫停德國賠款的90%。等到1933年納粹上台,德國一分錢都不給了。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之後,德國再次陷入困境。到了1929年10月,信任沙赫特的施特雷澤曼總理病逝了。德國政府中的某些人為了繼續獲得“楊格計劃”的貸款,在新的貸款協議中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這讓沙赫特很不爽,他為了德國的利益甚至沒有經過德國高層的同意,就給摩根寫了信,潛台詞就是以賴賬相威脅。這封信後來被摩根捅給了美國的報紙,這讓德國政府惱羞成怒,心想這個小子竟然如此大膽,財政部長公開和沙赫特鬧翻,此後年輕氣盛的沙赫特就辭職了。
沒有了沙赫特的德國央行,又趕上經濟危機,一下子就回到了10年前。1931年,德國的失業人口達到了550萬,到了1932年,總失業人數官方公布達到600萬,而民間統計,算上打臨時工的,總共有875萬。相當於全國成年人口的1/4都失業了。這還得了嗎?積重難返的德國經濟,把所有德國人都逼得沒有活路了,這卻給了納粹黨和希特勒一個機會。
很多人把納粹視為惡魔,但是如果追問一下,一個惡魔能得到所有德國人的支持,那德國不就是一個惡魔國家嗎?所以這個答案並不成立,隻能說納粹利用了已經被英、法,特別是被法國壓迫而精神扭曲的德國人。
人的需求最基本的不過是吃飽穿暖,可當時的德國就是做不到,在賠款的重壓下,饑寒交迫的德國失業大軍沒法不反抗。納粹黨成立之初,確確實實是一個為德國著想的政黨。所有納粹黨員,都身先士卒地投入到經濟自救中。那時候納粹黨對於窮人有求必應,隻要加入納粹黨,你就有飯吃,有衣穿,不會失業了。你想想,這樣的話,誰不加入納粹黨啊。加入納粹黨,給納粹幹活,沒有工資,但是有東西發,在馬克日日貶值如廢紙一樣的時代,發東西是最好的。黨員們,也就是工人,報酬就是有大鍋飯吃,有衣服發,有宿舍可以住。
當時廣大工人階級對於奴役德國的英、法等國的仇恨成為納粹建立的基礎。有了群眾基礎之後,納粹黨就開始煽動群眾仇視政府,在納粹黨看來,那時候的魏瑪政府不過是英、法帝國主義的走狗,德國人勤勞、聰明、勇敢,卻被他們奴役,所以要起來堅決反抗。要反抗,怎麼辦?信希哥(希特勒)。就這樣納粹黨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壯大,1932年的大選,希特勒不當選總理都奇怪了。希特勒這個家夥也不是凡人,後來把他描寫成殺人魔鬼,那也隻是暴露了他某一方麵的性格。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政府赤字高得讓人眼暈。而且當時法國占領了薩爾,並希望通過全民公決,永久吞並掉薩爾。如果德國的經濟形勢不好轉,這個州就可能獨立轉而歸附於法國。所以希特勒上台之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德國所有人的吃飯問題。
這時候,希特勒找到了前麵那位高人沙赫特,老沙當年辭職之後,非常鬱悶,他心想自己為了國家著想,卻被懦弱的政府裏的官僚算計,實在是寒心。辭職之後,老沙去了第二故鄉美國,應邀在大學裏演講,會見華爾街的各色人等,同時老沙還沒忘記抨擊《凡爾賽和約》。
就是這麼一個人,這時候發現德國竟然出現了一個新人物,叫希特勒,這個人的觀點和老沙不謀而合,而且希特勒的民族主義情緒,讓老沙感覺這人值得交。於是,此後老沙經朋友介紹會見了納粹黨二號人物戈林,1931年初,老沙與希特勒見麵了。見麵之後,老沙與希特勒一見如故,希特勒其實是個經濟的外行,真搞起來經濟不行,但是希特勒最大的優勢是“真誠和謙虛”,他知道老沙是個金融圈裏的精英,人脈頗廣,所以對老沙就像對待老師一樣。而且希特勒獨立的政策,不受英、法等國製約的強硬民族立場,讓老沙很喜歡,因為他也是這樣的人。
但是對於經濟知識的外行,老沙覺得還是應該讓希特勒補補課,於是就請一個朋友——《柏林證券報》的總編輯瓦爾特·豐克給希特勒補課。瓦爾特·豐克在1933年加入了納粹黨,後來擔任過國會議員,帝國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