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_德國被逼氣急跳牆(3 / 3)

其次是生產大幅度下降。大戰期間,盡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間,生產資料生產下降14.3%,消費品生產下降23.9%。法國工業生產在戰爭的頭兩年急劇下降,1916年後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達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間,棉花消費量減少近50%,羊毛消費量減少了80%。小麥產量從1913年的8690萬公擔降至1917年的3660萬公擔。牲畜總數由1914年的250萬頭減少到17.5萬頭。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美國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占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製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1919年,英國商船噸位低於戰前14%;但同期世界商船擁有量卻增加2倍,主要是美、日兩國造船業的增長。法國對外貿易入超總額,5年內達到600億法郎以上,遠遠超過其支付能力。法國同樣淪為美國的債務國,至戰爭結束時共欠美國40億美元。

很顯然,英、法在一戰後都是元氣大傷,大不如以前。英、法兩國本來是歐洲強國,人民生活也算富裕,可是打了一戰之後,英國人丟了世界第一,法國也淪落到給美國跑龍套的地步。這種時候,英、法還會再打仗呢?肯定不會了。再打仗,不還得找美國人借債,所以幹脆就忍了吧,德國愛咋折騰就咋折騰吧。

英、法之所以搞綏靖政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特勒是一個“反共”分子。英法希望把希特勒的禍水東移,直接攻擊蘇聯,這樣的話,英、法還可以像當年的美國一樣從中漁利。

英、法想得挺美的,給德國點便宜就完了。但是你想想希特勒能就這麼完了嗎?從前麵那個想修直布羅陀海峽大壩的事就能看出來,這個人簡直就是個瘋子、戰爭狂。德國人民心中的仇恨深深地被壓抑,德國人的驕傲和自卑深深地被掩藏,那時候德國人的心裏除了複仇,還是複仇。所以,你就知道前麵所說美國的“道威斯計劃”實際上並沒有幫助德國,而是在別人院子裏養了一條老虎。老虎的傷好了,美國就縱容著把籠子打開,能不傷人嗎?再加上沙赫特這等華爾街的人物在中間穿梭,忙得不亦樂乎。

說了這麼多,該明白美國人的玩法了吧?那時候已經深陷經濟危機的美國,雖然實行了所謂的羅斯福新政,不過是前任胡佛振興政策的一點點延續,要想把美國的危機度過去,必須有背黑鍋的。所謂背黑鍋的,就是要有人把美國過剩的產能釋放出去,同時讓世界各國都需要美國產品,助美國產業升級,讓過剩產能變為短缺產能,什麼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放老虎歸山。希特勒手下的納粹黨這隻老虎已經讓華爾街養肥了,該出籠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德國攻擊誰,蘇聯、英、法,最後歐洲各國綏靖是死,不綏靖也是死,這就是美國人給英、法兩國的選擇題。

但是整個美國人的戰略設想,最終建立的一個假設基礎就是德國要打仗,這可能也是美國華爾街為啥選中希特勒的原因。但是這個假設在納粹內部卻曾經遭到過激烈的反對,為首者正是沙赫特。

當時希特勒最推崇的政治家是卡爾·豪斯浩弗,這人在帝國的軍隊中晉升到少將,並擔任過德國駐日使館武官。後來希特勒的整個思路,基本上植根於豪斯浩弗的地緣政治理論。而以他為代表的德國地緣政治學派的最終信念是:任何國家之所以能成為強國,是依靠了地理條件。一個有生機的國家的人民,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選擇了”他們去執行征服的使命。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分割出去的德國國土必須歸還德國,而且經過長期發展,全部日耳曼人必須結成一個單一的國家。根據德意誌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空間分布,德國生存空間擴張方向被認為是東方。

在豪斯浩弗看來,《凡爾賽和約》在德國的東部所豎起的是一道由許多小國組成的“小協約國”,它們被認為是阻止德國東擴的一條可惡的魔帶,是必須鏟掉的屏障。而蘇聯也受到西方的反對,是一個被遺棄的國家,因而它有可能與德國組成一個“被排擠的大陸聯盟來反對國聯的海權統治的世界強權”。所以,對蘇聯不是樹敵而是結盟。

而英國廣闊的麵積,地理上的支離分散和不純使其愈加笨拙,難以控製,最終會被瓦解。在這種對抗發生之前,首先需要處理與法國的“大陸問題”。為了對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霸權挑戰,豪斯浩弗認為,日本必定是朋友而不會是敵人,日本、蘇聯和中歐帝國聯合起來的力量將堅不可摧,它們是“唯一能夠抵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監護,以及保衛自己勢力的集團”。

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對於歐洲政府的設想開始的時候顯然是按照豪斯浩弗的理論來的,但是對於征服,以沙赫特為首的反對派並不認同希特勒武力征服。沙赫特認為德國要實現對中東歐的統治,最好的辦法不是打仗,而是對鄰國實行資本統治,通過資本控製這些國家的工業、金融,通過和平滲透的辦法,讓他們依附於德國。

在希特勒打算進攻波蘭之前,沙赫特還試圖說服希特勒不通過實際的戰爭,而是通過武力威脅拿下波蘭,同時有目的地向西班牙、意大利、中國、希臘等國出口武器,換取資源,並通過貿易振興經濟,來獲得德國的崛起和複興。

其實沙赫特的思路就是真正的資本的思路,也是華爾街的思路,向那些容易引起戰火的地區出口武器,或者在敏感地區製造事端達到出口武器的目的,就可以讓德國像美國一樣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然後德國通過先進的工業和金融,就能夠取代英、法成為歐洲的霸主。這樣就不會因為戰爭把德國最後陷於與眾國為敵的態勢,而導致最終的失敗。

但是沙赫特的這些建議,在希特勒和他的手下二號人物戈林看來不過是書生之見,沙赫特再一次被冷落了,1937年8月,沙赫特向希特勒遞交了辭呈,12月正式從經濟部長任上離職;1939年1月,他被免除帝國銀行總裁職務,雖然還保留著內閣成員的虛銜,事實上已經離開了德國的權力中心,雖然他之後的人生依然頗有戲劇性,但已不再對曆史發生真正的影響。

最後沙赫特的命運很淒慘,因為希特勒和華爾街隻不過借用他而取得了聯係,華爾街想要再次引爆歐洲的火藥桶,而希特勒這個瘋子,也想要實現統一歐洲乃至亞歐大陸的癡夢。

一個單純的德國金融家——沙赫特盡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為侵略戰爭籌資(這一點無可辯駁),而且在奧地利合並和捷克事件中他都把帝國銀行的手伸了進去,但是從本質上他是按照國際金融資本——當然也包括德國金融資本——的利益去行動的。但可悲的是雖然最終他沒有被冠以戰犯的名義,但他為之奮鬥的德國卻認為他隻是一個納粹的幫凶而已。而沙赫特的那些華爾街老友們,卻在戰爭中再一次大發橫財,大財團們又賺得缽滿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