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沙赫特就成了希特勒的大掌櫃,1931年之後,沙赫特開始運用他的聲望、人脈和傑出的理財本領,為希特勒經營競選資金。1932年11月,沙赫特成功發動了一次德國工業和金融界大規模聯名上書,由他領銜,要求興登堡總統任命希特勒為帝國總理。如果沒有沙赫特的幫助,希特勒的當選不會那麼容易。
在沙赫特的影響下,諸多德國的工業巨頭向希特勒進行了政治捐獻,包括I.G.法本(當時德國最大的公司)及其美國分公司、克虜伯軍火公司、通用電力、德國汽車協會、聯合鋼鐵等。除了德國企業,希特勒的圈子裏又加入了一批沙赫特的華爾街朋友,這些華爾街的人都是最有錢的大佬。
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與此同時,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上的獨裁統治。
希特勒上台之後,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場:“金本位”的國際貨幣製度是讓那些壟斷黃金的國家控製全球的經濟,所有缺乏黃金的國家都要向握有巨額黃金的國家屈服。希特勒認為無論黃金還是其他貨幣都是虛幻,“一個國家並不靠貨幣的表麵價值來維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產,隻有生產才能使貨幣獲得價值。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準備,銀行保險箱中存滿了黃金並無意義。”而在此基礎上,德國生產以德國馬克為基礎,不要黃金,貿易直接以貨易貨。堅決打擊那些炒作外彙的投機者。整個國家的運行基礎建立在生產基礎上,貨幣投放按照整個生產的需求,不向外國借債。
希特勒執政的第一年裏相當成功,萊茵河西岸的重工業區工廠相繼恢複生產,德國還以經濟為基礎,在美、英、法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擺脫了戰敗國的位置,收回了大量主權。
同時,德國大搞基礎設施投資,當時汽車在美國已經相當普及了,可在德國卻因為戰敗,很多人不奢望有車。希特勒幫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當時德國想修高速公路,但是沒錢,沒錢修路,買了車也沒用,希特勒認為修路能夠帶動大量的就業,況且當時德國工人隻要有活幹、有飯吃就行,成本很低,於是希特勒到處演講,讓德國人加入修路大軍。德國有數百萬失業勞動力,修路還算回事,德國人以特有的嚴謹和紀律軍事化修起路來。
要想富,先修路。後來以希特勒名字命名的高速路長達1000公裏,以基礎設施投資為基礎,帶動了數百萬人的就業,1936年失業人數從600萬人縮減到100萬人。有路了還要有車,在希特勒的主持下,德國建立了大眾汽車,希特勒說德國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車,所以叫大眾,同時希特勒還批準國民休假,當時德國人拿著馬克能去歐洲度假,那是何等的驕傲和自豪。那段時期,德國國內政局穩定,科技高速發展,飛機、坦克、火箭、導彈等發明都在那個時期出現了。另外,希特勒當時還瘋狂地設想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直布羅陀大壩,排幹整個地中海的海水,現在聽起來都有點讓人不寒而栗,這人太瘋狂了。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德國還舉辦了柏林奧運會,當時德國真的是鼎盛時期,後來人們常說,那屆奧運會希特勒未能借由奧運會證明他雅利安人種優越的理論。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德國以33金,26銀,30銅,共計89枚獎牌的獎牌總數第一、金牌總數第一、銀牌總數第一、銅牌總數第一的成績名列獎牌榜榜首。而排名第二的美國隊,拿到了59枚獎牌。
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比1933年納粹黨上台時增長了102%,國民所得也增加了一倍,失業率則降低到1.2%,遠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工業化國家。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經濟規模已遠超英、法,躍升至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當時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美國和蘇聯)。由於蘇聯的工業體係是封閉性質的粗放型經濟,雖然數量上擁有一定優勢,但德國的經濟質量則遠比蘇聯好,國民生活水平也遠比蘇聯高,是當時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其實如果希特勒那時候死了,也許將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偉人,可惜他沒死,很多人後來卻因他而死。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德國開始有步驟地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火工業,政府把原料、勞動力、資金和設備等都優先供應給與軍事生產有關的部門,使德國在為打一場世界性戰爭提前做好了經濟軍事化的準備。總之,這時的德國,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已經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戰爭的準備。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征兵製,從而突破了《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其實在希特勒上台時就已經將10萬人的軍隊限額秘密擴展成30萬人,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當時希特勒宣稱這隻是尋求德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使得當時各國的輿論都偏於同情德國,英、法無法有大動作反對。
納粹德國迅速崛起,讓原來的小兄弟奧地利很“眼熱”,1938年奧地利並入德國。了解了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的迅猛發展,你就能知道為啥奧地利並入德國之後,人們高呼“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國”了。
德國的強大,讓他的鄰居法國不寒而栗,因為法國在一戰後是欺負德國最厲害的國家。德國要是強大了,法國肯定第一個遭殃,而除了法國之外,就是英國了。但是這兩個國家在二戰時都沒有率先發動對德國的進攻,反而被德國先出拳幹掉了。
對於當時為什麼英、法兩國特別是法國沒有能夠先發製人,反而采取綏靖政策,說什麼的都有。如果從經濟角度考慮,當時德國的經濟實力的確是歐洲最強的,但是法國和英國加在一起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20%,而德國隻占有世界經濟總量的16%,從這個角度來看,英法在經濟實力上戰勝德國並不困難。而從軍隊實力來說,法國號稱有歐洲第一陸軍,英國當時的海軍也並不差,德國要想戰勝英法的合力,其實根本沒有可能。如果真打的話,德國根本沒法占領法國。
那為什麼英法兩國最後都沒有準備對抗德國,反而讓德國閃擊波蘭,奠定東線勝局,然後反手吞並法國呢?這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如果對比一戰時候的情景,你會發現德國其實利用了各國的縱容才能夠站穩腳跟,而這種縱容的背後,原因實際上很簡單,除了美國和德國,誰都不願意再幹仗了。
先來說說蘇聯。雖然當時號稱世界第二,但是整體經濟的綜合質量並不強,這時候跟歐洲經濟第一強國幹仗,不是自討苦吃嗎?另外,蘇聯這時候正是斯大林當政,自1934年開始,斯大林就借謝爾蓋·基洛夫被槍殺一事開始了對蘇聯黨、政、軍的內部大清洗,大約70萬人受害,其中很多都是有能力的老布爾什維克,蘇共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有83人被槍斃;元帥5人中槍斃了3人,集團軍司令5人中槍斃了3人,全部10個二級集團軍司令和85個軍長中的57個、195名師長中的110人被斯大林槍斃;僅1937年、1938年兩年共槍決紅軍軍官3.5萬人。這種持續到1940年的大清洗,讓蘇聯的實力大大削弱,如果這時候再主動跟希特勒幹仗,蘇聯敗多勝少。
再來說說法國和英國。
首先整個一戰中,英法兩國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占領,被占區原為重要采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鐵為81%、煤為74%、毛織品為81%、砂糖為76%;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