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_沒人再玩“金本位”了(1 / 1)

第五節 沒人再玩“金本位”了

1929年美國爆發了危機,但是這並不是美國一個國家的問題,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都出現了同樣的問題,隻不過表現不同,但根本都是因為貨幣供應過量造成的。

先來說說法國。一戰爆發以後,法國的財政赤字一直居高不下,而法國政府總是希望德國人為他們支付戰爭所帶來的赤字,可是德國人哪有錢給法國啊。“道威斯計劃”雖然幫了德國一把,德國能夠支撐下去,把錢還給法國,法國又把錢再還給美國。可是錢轉了一圈,最終並沒能給法國經濟帶來什麼好處,法國人可不像英國人一樣打腫臉充胖子,硬搞“金本位”,法國也隻能采取多印鈔票的辦法,而法郎隨之貶值,

1924年在銀行家的帶領下,整個歐洲投資者對巨額赤字、經濟下行的法郎發起猛攻,從一戰前的5法郎兌1美元,下降到1926年的28法郎兌1美元。在貨幣購買力下降時,除了做空法郎外,另一宗大投機就是將法郎兌現為一切商品,葡萄酒、豪車及瓷器,總而言之,人們不願意持有現金。最終,紐約的摩根銀行為法蘭西銀行托了底,貸款1億美元,讓很多做空法郎的投資者傾家蕩產。

法郎的巨額貶值,卻讓法國的出口激增,旅遊業空前繁榮,而法蘭西銀行因此積累了大量外彙。在1927年,法國要求將手中的3000萬英鎊兌換成黃金,這下英國人可惱了,心想我辛辛苦苦搞“金本位”,法國卻要從我手裏揩油,因此要求法國歸還一戰時欠英國的債務,這樣一來,法國才沒有把外彙兌換成黃金。但是1928年之後,法國執行20%的黃金平價,開始恢複“金本位”,由於法國經濟開始繁榮,資金開始回流,黃金回歸法國。到了1931年,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黃金儲備國,短短的5年之中,貨幣大大貶值了的法國的黃金儲備卻增加了10倍。

下麵再來說一下德國。為了支付《凡爾賽和約》的戰爭賠款,德國的黃金幾乎喪失殆盡,同時戰爭的摧毀,讓工業產能不能一下恢複,這讓戰後的德國麵臨兩種選擇:讓紙幣失控或者讓失業率失控。

讓紙幣失控的意思就是通過印發鈔票,刺激經濟,讓更多人能夠就業,所以德國政府為了戰後的穩定,隻能開動印鈔機。惡性的通脹隨之而來,“人們的財產被洗劫一空,德國成了強盜橫行的國家”,德國的中產階級被摧毀。

可是即使這樣,德國在遭遇了1929年的危機之後,一下子又陷入了衰退之中。1931年,德國再次向英、法、美懇求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法國這時候就有發言權了,法國說可以借錢給德國,但是德國必須放棄軍事力量,同時要求放棄同奧地利的關稅同盟。這讓高傲的德國人根本沒法接受。

所以德國的希望隻能是美國了。當時,代表大財團利益的梅隆主張胡佛總統貸給德國5億美元,以解燃眉之急,可胡佛害怕德國是個無底洞,再這樣幹下去投入再多錢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複返。於是胡佛對整個歐洲的債務開始調查,想看看究竟一共有多少債務。

調查結果讓胡佛吃了一驚,美國銀行向歐洲貸出的未擔保貸款竟然高達17億美元,甚至更多,當年斯特朗為了阻止英國黃金外流所執行的低利率政策,讓美國的貸款流向了歐洲。然後胡佛又通過密友詢問英國銀行的未擔保貸款有多少,結果是20多億美元。這讓胡佛害怕了,他在納悶:這些短期貸款究竟是怎麼貸出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