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_1929年,血洗華爾街的教訓(1 / 3)

第四節 1929年,血洗華爾街的教訓

一戰之後,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老美的黃金儲備已經超過了世界總量的一半,戰爭給美國經濟造成了空前的繁榮,而這一繁榮在戰後的十年中繼續延續下去。

雖然前麵說了,為了防止通貨膨脹,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比如加息、發國債等,把大部分黃金鎖定於美聯儲的金庫之中。但是畢竟這些黃金是切實存在的,即使在1925年之後,美聯儲人為地壓低利率,相對龐大的黃金儲備量來說,支付的利息成本總量也是相當龐大的數字。而這種成本對於銀行來說,賠本的買賣誰會去做呢?

但是歐洲在一戰中打殘了,經濟恢複需要時間,消費需求乏力,還像一戰時候依靠把產品賣給歐洲人帶動美國經濟發展,根本不可能了,隻能靠美國人自己來消費了。於是,龐大的銀行資金存量必須尋找出路,而消費信貸則成為第一出路。

美國經濟在一戰中獲益良多,再加上南北戰爭後40年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為一輪前所未有的牛市打下了基礎。在1921年,美國著名的富人之一,安德魯·梅隆被任命為美國財長,而且由於此人對政治的大量投入,使得整個20世紀20年代,梅隆一直擔任了三屆美國政府的財長,這使得整個20年代,美國的政策始終保持在梅隆等一小撮富人的控製之下。而這部分人代表的則是大財團的利益。

梅隆當時推行的是減稅政策,來刺激消費。因為隻有消費起來了,掌握大量工廠的大財團才能賺到錢,而這種減稅得利最大的還是富人,年收入100萬美元的個人稅負在20世紀20年代從60萬美元下降到20萬美元。但是中產階級和窮人卻沒有受益那麼多。

但是這種減稅政策對於消費的刺激來得太慢,因為工人工資增長得並不快,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隻上升了2%,這樣低的工資增長速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怎樣才能讓經濟發展呢?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秘密:消費信貸化。說白了,就是你不是沒錢買房、買車嗎?沒關係,銀行貸給你錢,讓你買房、買車,先享受,然後你再把錢分期還給我。

經曆了一戰之後,美國人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經濟還會持續發展下去,消費者願意通過信貸的方式獲得更加舒服的生活方式,於是貸款買房、買車成為了潮流。據統計,到1929年,美國60%的汽車都是靠分期付款買的,而房屋的貸款就更不用說了,低增長的工資很難支付高昂的房價,隻能依靠信貸。

這種消費信貸讓留存於國庫中的黃金不僅沒有成為大銀行們的負擔,反而放出去的貸款為銀行增加了巨額利潤。與此同時,消費信貸拉動了汽車、房產、電子、鋼鐵等產業的迅速擴張,別看工資隻增加了2%,但是產能卻在10年間猛增55%。這一對比,充分說明了並不是真正的消費帶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是消費信貸催生了黃金的十年。

美國經濟黃金的十年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幸福的,被奢靡的生活腐化的人,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商品,過上更舒服的生活,但是這些都需要抵押上未來的收入。窮人幾乎沒有儲蓄,但是富人卻越發富有。

黃金的十年中,美國經濟在消費信貸化的催生下,獲得了空前的繁榮,股市更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而股市的繁榮也是因為銀行信貸資金沒有出口所致。

對於美國儲備的龐大黃金資源來說,消費信貸還是流轉速度太慢,獲利太慢,於是在消費刺激增長的同時,龐大的資本流入了股市、樓市之中。

在1925年,股市已經被推到很高了,但是美國的財團以支持英鎊,以保證倫敦黃金儲備為由,在美國開始降息。這一舉措遭到了當時很多人的反對,甚至有報紙攻擊美聯儲主席斯特朗,要求其下台。因為這些人知道,本來已經虛火高燒的經濟,如果再降息的話,將導致流動性更加泛濫,人們會紛紛把錢從銀行取出,繼續推高股市、樓市。但是斯特朗解釋得很巧妙,他說這種低息政策是為了幫助瀕臨破產的中西部農民,結果斯特朗在花言巧語和大財團們的支持下獲勝了,美國降息為美國乃至歐洲增加了流動性,英國人說美聯儲降息將會帶來歐洲繁榮,也將會增加美國出口,美聯儲人為地壓低利率為華爾街的炒作提供了巨大的資金,也為炒作提供了絕好的概念,美國大牛市就要衝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