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封禁也仍然有政治軍事方麵的需要,東北是清朝的後方,大量滿、鄂倫春、鄂溫克和赫哲人等都是後備軍。不僅如此,如果關內守不住,還可以退到關外。清朝初年,東北的版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與庫頁島。沙皇俄國一直想實現黃色俄羅斯的計劃,看到滿族進軍關裏,便乘虛而入。自16世紀末葉開始,沙俄派遣驍勇善戰的哥薩克兵團,越過兩個汗國,進攻黑龍江,屠殺各族人民。早期,清廷忙於鎮壓關裏漢族人民的反抗,之後又有平定三藩等戰爭,鞭長莫及,以和約方式割土讓權一味妥協,方有晚清俄人在東北的長驅直入。後來的開禁,也是由於邊患日益嚴重。
盡管封禁政策嚴酷,在有清一代,以漢族為主的勞動人民,還是不顧清政府的禁令,紛紛偷越。翻長城,渡渤海,扶老攜幼,擔子偕妻,長途跋涉,源源不斷地湧進東北移墾。東北的土地由此得到開發。隨著封建租佃關係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發展起來。在廣大農民長期反封禁鬥爭的推動下,清政府被迫做出了一些讓步。這首先是因為,山東、直隸等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從古北口、喜峰口進入東北,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來者。”盛京、吉林的柳條邊牆,已阻擋不住流民湧入東北的洪流。乾隆九年(1744)和嘉慶元年(1796),均曾援例允許關內饑民無業貧民出關謀食,實際上否定了封禁政策。其二則是東北旗人莊主,需要招徠更多的勞動力,地方官吏也希望招民墾地,以增加稅收。各莊園主一向是渴望人工的,非特不加拒絕,反極盡招徠之能事,於是供墊牛糧籽種,白住房屋,能下田的去下田,能伐木的去伐木,能種菜的去種菜,放羊的放羊,喂豬的去喂豬,鐵匠送到鐵匠爐,木匠送到木匠鋪,念過書的功名人則留在房裏,“教少東家念書,伴老東家清談”。並且“地方官吏亦與之有相通的希望,默認流民私墾,以時借詞收其土地,地方既承認租佃權,增益官府收入,複以種種名目,清丈私墾土地,大事搜刮。”他們對清政府的禁令陽奉陰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封禁民人越多,辟地越廣,最後清政府不得不承認:“查辦流民一節,竟成懸文。”
1860年—1866年東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橫掃遼、黑、吉三省,衝破了清朝以來為封禁而設置的蕃籬和障礙。起義軍縱橫馳騁,不管什麼封禁重地,都出入自由,甚至把奉天圍場(即皇家獵場)變成了活動的中心。起義失敗以後,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和不使“匪徒藏匿”,於鹹豐同治年間,實行部分的弛禁放荒,允許農民墾殖。由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東北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封禁時期,“據統計,‘關東豆麥每年至上海者千餘萬石’。”當時,經濟作物主要是棉、煙、麻和蠶絲。主要的手工業部門是釀酒業(即燒鍋)和榨油業(即油坊),這些都促進了城鎮貿易的發展。東陲重鎮寧古塔,吉林烏拉、齊齊哈爾,以及盛京等大城市,都有相當規模的商貿交易。奉天沿海和關內各省的貿易往來也十分密切。每年自春至秋,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直隸五省商船往來貿易,至冬初全行回棹。“東北的土特產運銷各地。”
1858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根據《天津條約》,牛莊即後來的營口,被迫於1867年開埠。從此,東北被拖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和廉價勞動力的半殖民地。西方宗教勢力也乘機接踵而至,在東北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一方麵配合侵略掠奪的需要,以“基督教征服中國”。同時,也為現代文明的傳播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了抵製沙俄的軍事侵略,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清朝在東北設防過程中,近代工業開始在東北出現。為了增強邊防軍作戰能力,籌集軍餉及以杜外人覬覦礦產出發,在東北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辦等方式,建立了一批近代軍火工業和采礦業。80年代東北各地建立了電報局,1884年,旅順、錦州、山海關至天津之間架設了電線。次年,電線延續架設到奉天。1886年,又從奉天延長至吉林、寧古塔、暉春。1887年,又從吉林架設到黑河。1891年4月,清政府決定修築關東鐵路,“以林西(現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現有鐵路,接造幹路至吉林,另由沈陽造支路至營口。為了加強邊防實力,抵製沙俄侵邊,清政府決定廢除吉林東部邊疆的封禁政策,一再下令“招民試墾”,“妥籌墾務”。辦防期間不斷派人“前往登、萊、青各州屬招募”農民前來墾荒。同時又奏準朝鮮難民墾荒種地,“領照納稅租”。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長驅直入,侵占了東北大量土地,同時以保護僑民的名義,軍隊進駐遼東半島關東州(大連、旅順和金州),遂有關東軍日後的滔天罪行。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準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大量外國過剩資本開始傾入中國。同年8月7日簽訂了《交受遼南條約》。1898年3月,沙俄在“租借名義下,奪得旅順和大連地區。1891年3月,沙俄開始修築從莫斯科到海參崴的鐵路。1896年6月3日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了《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1898年9月8日,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章程》(即《中東鐵路合同》)。其路由我國滿洲裏入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最後從綏芬河出境到達海參崴,長達1700多公裏。1898年3月《旅大租地條約》簽訂之後,沙俄又得到了修築中東鐵路支線的權力,從哈爾濱向南,經長春、沈陽直到旅順,從而形成一條2800多公裏的“丁”字形鐵路。與此同時,沙俄以哈爾濱為中心,逐漸建立了許多重、輕工業工廠。在中東鐵路開始修建之前,沙俄就以護路隊的名義派遣軍隊常駐哈爾濱,到1900年,已經逐漸增加到2.5萬人。至此,沙俄黃色俄羅斯的計劃有了穩固的基地。清朝政府對俄一貫割土求和的妥協政策,無疑助長了沙俄的氣焰。早在中俄最早衝突的雅克薩戰爭之後,1689年8月27日簽署的《尼布楚條約》中,清政府就割讓了相當兩個日本大的領土。在此後的曆次條約中,不僅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前前後後屠殺了上千萬的民眾,被稱為通古斯人的東北各民族原住民幾乎被殺盡,作為清朝後方的東北地區成了最殘酷的戰場,也使清朝幾乎斷絕了兵源,為最後的覆沒埋下伏筆。1900年的庚子之亂時期,6月末,為了爭奪旅順港,也為了進一步實現黃色俄羅斯的計劃,沙俄集結了10萬兵力在外貝加爾、黑龍江、烏蘇裏江等處的中俄邊境。7月9日,悍然發布命令,分七路先後侵入東北。1904年至1905年,日俄在東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戰後簽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檏次茅斯條約》,將俄國在南部東北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東北這塊由各民族人民開發出來的富饒土地,就這樣以半殖民地的方式進入了現代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