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富饒的北國邊陲小城(3 / 3)

在黑龍江流域的南部,鬆花江的北岸,有一座開化較早的古老縣城,是黑龍江最早建築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正式建成,具有二百八十多年的曆史。鬆花江中遊左岸的大支流、發源於小興安嶺西南側的呼蘭河,一路奔淌從西而來繞城南而過。這條河很早就和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金代稱“胡剌溫水”,又名“活剌渾河”,明代稱“呼剌溫河”,清代才叫呼蘭河。呼蘭是滿語“胡剌溫”的音轉,意思是煙囪。明代在河邊設防屯兵,建有炊事取暖用的煙囪,河與城皆因此得名。小城的周圍,有一江四水經過,除呼蘭河之外,還有鬆花江和泥河、少陵河等,形成堆積與衝擊的波狀平原。這樣的自然地理條件,非常宜於人類的生存繁衍。4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那裏活動。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的遺跡至今保留在境內最高的團山子。在曆史分分合合的演進中,它一直都是黑龍江各種勢力必爭之地,各族政權都對其施行管轄。早在商、周時期,就是以漁獵、農耕為生的扶餘族係穢狟族活動的區域。秦漢的大部分時間,屬扶餘國。漢末,肅慎係的悒婁族興起,屬悒婁西境。魏晉時期,屬扶餘後裔建立的寇漫汗國。南北朝時,肅慎係的勿吉族建國,受勿吉黑水部所轄。唐代,黑龍江納入了唐代的版圖,改舊製建新政,為黑水都督府所製。遼代歸東京道術甲部管轄。金代,因踞金上京(阿克楚勒城境內,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北麵不遠,遂屬金上京會寧府所治,是京畿之地。這大概是呼蘭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當年這裏政治經濟文化都居於中心地位,非常的興旺發達。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呼剌溫屯就在呼蘭境內,著名的穆爾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和團山子七級浮屠寶塔保留至今。蒙古滅金之後,成吉思汗將之賜予幼弟貼木格斡赤斤為封地。忽必烈建元朝後,改行省製,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後為合蘭府水達達路所轄。明代,東北實行都司衛所製,屬奴兒幹都指揮使司治下。永樂五年(1407),在這裏設呼蘭河衛,亦稱哈夫衛。

有清一代,呼蘭一直在各級軍政府治下。隨著邊患日益嚴重,雍正十二年(1734),也就是小城建成的那一年,呼蘭設立了守衛(團一級的軍事機構),由呼蘭守衛直轄。築城既是為了禦敵,也是為了禦民。呼蘭城北山河一帶,“出產參珠,是以封禁為采參捕珠之地,遂遣官兵巡查,以防民人侵盜”。同治元年(1862),在呼蘭守衛下設呼蘭廳(設在巴彥),呼蘭為其所製,這是有清一代黑龍江最早的民治機構,在此之前,黑龍江基本是以八旗製度為基礎,軍政一體化管理。光緒五年(1879),改呼蘭守衛為副都統,仍然歸其所轄。當時,廣州也隻是副都統的設置,可見,呼蘭政治軍事地位的重要,相當於一個軍分區所在地。“慈禧新政”也包括對東北的政治體製改革,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王朝製定了“東三省督府辦事綱要”和“官職章程”。頒布新的官製之後,呼蘭即設府,也可見當年地位的顯赫。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廢將軍,改行省製,呼蘭便在黑龍江省轄區。民國二年(1913),實行省、道、縣製,撤府、州,呼蘭縣公署成立,遂歸黑龍江省綏蘭道管轄。

呼蘭地處東經126.58度、北緯46度,南瀕江與阿城、賓縣相望,東臨巴彥,西與肇東毗鄰,北與綏化、蘭西接壤。這裏氣候寒冷,9月底初霜,5月初終霜,無霜期年平均144天。呼蘭四季分明,氣候變化劇烈。冬季漫長,從10月到次年3月,年平均氣溫為23℃。1月最冷,平均19.4℃。一年當中有半年時間冰天雪地,白雪皚皚,凍土深達197厘米。4、5兩月是春天,幹旱少雨,多西南大風;夏季從6月到8月,高溫多雨,氣候濕潤,酷暑難當,多偏南風。秋季隻有9、10兩個月,氣候涼爽宜人,多偏西風。

呼蘭遍地膏腴、千裏沃野,滿族和各民族的農民開發了這塊土地,至今居住著漢、滿、蒙古、回、朝鮮、達斡爾、錫伯、壯、鄂溫克和赫哲等15個民族。其中,從封禁到開放期間,關裏大量破產漢族農民的擁入,尤其使她的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至光緒末年,已有“滿洲糧倉”的名聲。加上水陸交通發達,是哈爾濱的門戶,各縣運糧的必經之路,商貿活動也很繁榮。城內店鋪林立、舟船輻輳、客商雲集,成為黑龍江南北經濟交流的中心。民間的宗教文化也很興盛,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都有自己活動的寺廟或教堂。此外,還有文昌閣、城隍廟、龍王廟等,具備所有封建城市的文化設施。這樣的曆史文化積澱,使呼蘭文風昌盛,湧現了不少著名的文化人,其中有著書論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學的烏珍布、藏書數千卷的舒昶等。光緒改元以後,推行科舉考試製度,呼蘭城裏大興官學,遂有“江省鄒魯”的美名,在文化教育上也被譽為“甲於江省”。近代資本主義也侵襲到這塊富饒的土地,隨著俄國的“黃色俄羅斯”計劃的不斷推進,在19世紀末葉,俄人在呼蘭建起了糖廠。“以基督教征服中國”的文化浸潤也滲透到這塊古老的土地,法國人在這裏建造了天主教堂,是比照巴黎聖母院的形製建築的,隻是規模略小一些。盡管如此,其規模的宏偉也讓人驚歎,比北京王府井的東堂還要大。加上與東亞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素有“東方的莫斯科”或“東方小巴黎”之稱的哈爾濱隔江相望,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很深厚。現代商貿的輻射,使多種貨幣同時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