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於空中麵對趙恬語,行那拜師大禮。
趙恬語交待幾句,賜下一件先天靈寶以及道術神通,便別過鹿仙子,告知其日後可來東海尋找師門,便與淩風繼續四處遊玩。
且說黑風女妖未除,帝堯放心不下,在郭行村邊,滿河旁邊有個山丘,人稱姻堆裏。
姻堆下部,有一山洞,一直通到霍山腳原來這個洞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百姓勞動過後,多來這個洞口歇涼,渾身清爽,人稱清風洞。
自從這個洞鑽進黑風妖以後,時而興風作浪,毀壞村莊田園;時而化為牛頭、馬麵,口吐黑風,傷害人畜;時而化為妖女,深吸一口氣,將人吸進肚裏,弄得附近的人,日夜不寧,四散逃離。田園荒蕪,阻斷交通。
民謠說:“清風洞變成黑風洞,黑風洞裏宿妖精;倒吸一口氣,人畜不見影,涼爽地變成吃人坑,弄得路斷行人,民不聊生。”
帝堯聞報,帶病與大家商議降妖除害,堯母見兒子積勞成疾,十分心痛,便自告奮勇願降妖除害,為兒分憂。
這天是六月初十日,堯母手執桃符,麵對東海而拜,虔心虔誠叩拜淩風。
淩風有感,旋即一道光芒向著慶都而來。慶都接住,卻是一枚金光閃爍的玉符。
其中一朵金焰搖曳,外表卻絲毫覺察不到燥熱,一隻三足金烏圖像圍裹玉符全身,神秘瑰麗。
慶都深吸三口氣,轉向洞口,經玉符貼在洞口,但見絲絲太陽精華被玉符吸引牽製,往山洞裏而去。慶都不放心,在洞口日夜守候了三個月。
說也奇怪,黑風妖再也沒敢出來作怪,後來從霍山一帶傳來消息,說有一股黑風從霍山腳下洞口中衝出去,化為烏有。
從此,黑風洞又恢複清風洞的名稱,逃走的人們又陸續回到家園。
帝堯老母告別百姓要回平陽,方圓數十裏的男女老少都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人家留下住些日子,大家也想盡一點報答心意。
堯母決定留住些天,與百姓同享歡樂。
百姓們高興地尊稱堯母為堯姑,將姻堆裏改名為姑德裏,修建一座“堯姑廟”,每年六月初十日,方圓各村百姓獻牲歌舞,永世紀念堯母恩德,帝堯也騎馬按期來觀看歌舞,離廟五裏以外就下馬步行,後人便稱這個村為下馬莊,拴過馬的石頭稱拴馬樁。
當堯為帝之時,天下被洪水侵襲。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酒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衝向高網,危害天下,民不安居。
堯征詢四嶽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嶽推薦了鯀。
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嶽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
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堯看到黎民百姓受罪,而此人浪費九年寶貴時間,卻一事無成,大怒之下,將其殺死,以謝天下。
不想,一道星光垂落,從鯀腹中滾出一嬰孩,此子長大之後就是禹。
在堯統治的時代,協和萬都,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因此史: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唐堯在帝位七十年九十歲禪讓於集,百一十八歲時去世。
堯帝生於攸縣丹陵現在的皇圖嶺,死後葬於攸縣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