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在行動
寧夏農村活躍著這麼一批“神秘”的人物:他們像農民又不是農民,但他們又整天與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他們不僅與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而且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少不了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就是負有特殊使命的“科技特派員”。由他們引領的創業行動,正在寧夏廣袤的農村大地展開。
負有特殊使命的科技人員
“科技特派員”就是科技人員,但他們又不同於其他科技人員。作為“特派”人員,他們是有特殊使命的。因而,並不是誰都可以當科技特派員。特殊的使命,對科技特派員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創業能力,更重要的還要有對農民的深厚感情。所以,寧夏各地在選派科技特派員時都是左挑右選。
自2002年9月以來,平羅縣先後選派了兩批、共100名科技特派員。其中有“行政選派”的,也有“雙向選擇”的,還有來自外地的誌願者。這100人幾乎覆蓋了全縣農村。
在平羅、中衛、中寧、青銅峽先行試點之後,寧夏於2003年又在另外7個縣市派出科技特派員。2004年,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進一步擴大到全自治區所有市縣。
到現在,寧夏已經有1072名科技特派員和20個由科研院所組成的法人科技特派員。這些人常年活躍在廣大農村,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人。
短時間創造不凡業績
科技特派員們懷著創業的豪情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他們瞄準市場需求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新設備,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迅速打開了局麵。
許多科技特派員原來就是所在單位的拔尖人才,都有技術實力和創業基礎,因而都能在很短時間內創造佳績:平羅縣畜牧專業大學畢業生郭躍軍,不僅推廣了“優質水稻旱育稀植規範化栽培技術”,而且組織29戶農民入股辦起了“宏達穆斯林奶牛養殖場”;既是科技特派員又是平羅縣馬鈴薯產銷協會會長的王懷東,帶領農民實現了全縣馬鈴薯產業曆史性的飛躍;在利通區帶領農民開發優質青儲玉米飼料的許誌斌,竟是寧夏農林科學院的研究員;曾創辦過牧業公司、擁有數百萬元資產的楊正祥,是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大學畢業20多年的孫尚忠,一直從事農作物土肥改良試驗,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個人投資30多萬元創辦民營畜牧科研所的呂世文,則是甘肅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在枸杞之鄉中寧縣從事枸杞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黃大宏,來自中國技術市場黃山培訓中心,本是安徽人;在青銅峽市邵崗創辦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宋金倉畢業於寧夏農學院,已經有十餘年農村工作的經曆;13年前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利繼東,在中衛市帶領農民租地33畝,建造標準化二代日光溫室;以種植葡萄為業的牛永江,經營土地1000多畝,安排1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市下崗人員。
據統計,僅2003年一年,試點地區的科技特派員就實施了174個科技開發項目,形成184家龍頭企業,實現年產值4.65億元。試點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2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