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員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為他們服務的科技特派員的收入也增加了。因為雙方從一開始就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建立了“雙贏”機製。
搞青儲玉米的許誌斌,在項目實施前就代表項目組與農民簽下合同:不僅提供成套的技術,而且保證收購;在確保畝產7噸的前提下,在農民增產增收中提取10%的技術服務費;如果技術指導失誤造成減產,項目組賠償等量的損失。結果,項目區農民每畝增收140元~210元,科技特派員也因此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在平羅縣創業的孫尚忠,在兩年中為菜農增收360萬元,自己也獲利6萬多元。
當了兩年科技特派員並且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的郭躍軍深有感觸:過去我搞農技推廣,既沒有與單位業務脫鉤,又沒有自己的投入,沒有風險、沒有壓力,因而大部分時間還是浮在機關裏。現在不同了,不僅我自己有了投入,而且和農民建立了利益共同體,我跟農民利益息息相關,農民增收,特派員得利,最終實現了“雙贏”!
科技與農業實現“零距離”
科技特派員將最新的實用技術帶到了農村、帶給了農民,實現了科技與農業的“零距離”接觸。許多由於技術不到位而造成減產減收的問題,迅速得到解決。
過去,平羅縣的農民沿用傳統的土法育苗,費時、費工、成活率低、生長慢、成本高、生產效益低。孫尚忠推廣無土穴盤育苗技術,不僅解決了這些問題,而且讓農民每個溫棚多收入800多元。
很多年來,農業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推廣,多是采取行政手段,由政府出錢、技術人員出力,農民被動接受。但結果還是舉步維艱。有時甚至要政府幹預、極力推行。現在,打破了常規的技術推廣模式,農民不再被動地接受新技術了,而是主動尋求與科技人員的合作,增產增收的目標也因此實現了。
有位農民說,有科技特派員指導,我們更有信心了。
有位奶牛養殖戶拉著科技特派員的手說:你們把科學技術直接送到我們的手裏,讓我們得了大實惠!
科技特派員製度,為農業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業平台,已經成為農技推廣的新模式和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機製。
最近,科技部在寧夏召開“科技特派員製度試點工作現場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對寧夏科技特派員創造的非凡業績給予很高評價。
“科農攜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利益均沾,風險共擔,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許多科技特派員對這種創業行動表示了由衷的擁護。
(原載2004年11月9日《光明日報》四版頭條,被光明日報評為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