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拯救了寧夏枸杞(1 / 1)

科技拯救了寧夏枸杞

寧夏著名的土特產枸杞,如今再次走紅市場。在產地,枸杞初步實現了品種優良化、種植規模化、育苗無性化、管理集約化、產後處理無公害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看到枸杞生產如此興旺的景象,不少業內人士感慨地說:是科技拯救了寧夏枸杞。

在曆史上經曆過幾起幾落的寧夏枸杞,1996年再次陷入困境:寧夏枸杞栽培麵積僅剩下2萬多畝,這隻相當於幾年前麵積最大時的一半,在全國隻占6.8%,產量僅有110萬公斤,隻占全國總產量的11.5%。

但是,寧夏枸杞的品牌和知名度還在,國內外市場對枸杞的需求量仍很大,於是,這期間麵積和產量迅速增加的外地枸杞乘虛而入,迅速占領包括寧夏在內的各地市場。這些枸杞冒用寧夏枸杞的包裝,打著寧夏枸杞的品牌,憑著自己產量和價格的優勢不僅打開了銷路,而且擠走了正宗的寧夏枸杞。據權威部門測算,當時在寧夏各地市場上銷售的枸杞中平均每三斤就有兩斤是冒牌貨。

實事求是地說,這時的寧夏枸杞同外地枸杞相比,雖然仍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優良品性,但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一些本該淘汰的低產劣質品種仍然生長在田間,一些傳統落後的種植方式和管理方法也限製了枸杞的產量和效益,許多地方的畝產一直在七八十公斤左右徘徊,這就很難形成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更無法同外地畝產高、價格低的枸杞去競爭。銷路不暢,得不償失,促使許多農民挖掉枸杞改種莊稼,寧夏的枸杞栽培麵積也因此一再萎縮。

拯救“紅寶”!寧夏枸杞產業的狀況,引起自治區領導及有識之士的憂慮。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寧夏枸杞優勢的喪失,最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含量不高。要重新振興枸杞產業,必須加大其中的科技含量!

1997年,寧夏林業廳、財政廳聯合啟動“寧夏優質名牌枸杞基地”建設項目,正式打響了寧夏枸杞名牌保衛戰。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在全自治區範圍內實施了枸杞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推廣項目,科技人員認真總結並大力推廣了寧夏幾代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生產經驗,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先進的技術應用到枸杞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

集中推廣名優品種,實現良種化栽培。這次,他們選取寧夏自己培育並在國內外多次獲獎的優良品種寧杞1號等作為重點推廣品種,徹底淘汰了種植多年的低產劣質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確保寧夏枸杞在品種上的絕對優勢。在此基礎上,他們革新育苗技術,解決了後代植株變異問題。在栽培技術方麵,他們通過改進栽培技術、增加栽植密度、革新修剪技術、改進肥水管理措施、提高防治效果等有效手段,實現枸杞生產的優質高效。

他們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進行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枸杞病蟲害防治技術攻關。低病毒、低殘留農藥的防治技術逐步走向成熟。

針對傳統製幹工藝晾曬時間長、受天氣影響大、易黴爛造成二次汙染等問題,他們推廣了寧夏枸杞研究所研究的隧風烘幹技術和油脂冷浸滅菌技術,克服了日光晾曬的弊端,縮短了製幹的時間,減少了各種汙染,保持了果實的主要營養成分,提高了特等果和甲等果的比例。而真空和充氮包裝,則延長了保質期,保證了枸杞質量。

科技含量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寧夏枸杞的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枸杞畝產由過去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寧夏農科院園林場的6000畝機械作業枸杞園,平均畝產達200公斤,高的達250公斤。而中寧縣的萬畝枸杞園畝產則超過300公斤,最高的竟達400~450公斤,畝產產值超過9000元。寧夏枸杞的投入產出比由原來的1:1.6提高到1:3。

為使硬枝扡插、大苗建園等高新栽培技術全麵推廣,寧夏有關部門舉辦自治區級技術培訓班5期、市縣技術培訓班數十期印發《寧夏枸杞栽培技術規程》、《寧夏枸杞高產優質栽培》、《枸杞田間管理曆》1.2萬套。

寧夏奪回了枸杞的市場份額,寧夏枸杞的產量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原載2000年12月11日《光明日報》三版頭條)

★在寧夏農村,有這麼一些人:他們家在城裏,卻一年到頭在農村跑;他們不是農民,卻比農民對農業更上心;他們走到哪,都受到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到哪裏,就把技術和財富帶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