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求賢若渴
既不用遷戶口又不能轉人事關係,兩院院士和博士生導師隻需到銀川累計工作一個月以上,能提出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價值的意見並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或者完成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就可以獲得10萬元補貼。這在全國尚沒有的“好事”,就是銀川市委、市政府最近出台的吸引人才政策中的一項。它充分體現了銀川人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
銀川市至今沒有兩院院士,各行各業也都缺少在全國叫得響亮的拔尖人才,各項事業的發展也因此而受到影響。銀川人對此深以為憾。在培養、使用好現有人才的基礎上,銀川市委、市政府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擠出資金建立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這筆資金,專門用於高級人才的培養、引進和獎勵。2003年,頭一次就安排300萬元資金,以後每年還要追加200萬元,這樣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是盡了最大努力的。銀川市作出決定:凡是到銀川市工作的兩院院士,可一次性獲得20萬元補貼,博士生導師和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的人才,可一次性獲得10萬元補貼,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可分別獲得5萬元、2萬元補貼。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主要完成人,從獲獎的第二個月起兩年內每月增發1000元津貼,獲得省部級科技一等獎的主要完成人,從獲獎的第二個月起兩年內每月增發500元津貼,獲得市級科技一等獎的主要完成人,從第二個月起兩年內每月增發100元津貼。此外,在新建重大建設項目、重大科技發明、重大技術改造與引進、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中有突出貢獻者,可獲銀川市功勳獎,獎金30~50萬元。為此,銀川市將建設一個起點高、功能全的現代化人才市場和人才信息庫、人才供求信息網和專家公寓。在2010年前,培養100名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黨政人才,100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0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
中共銀川市市委書記王正偉說,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人才是關鍵。人才就是財富、競爭力和發展後勁。
(原載2003年7月23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