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寫輝煌———記活躍在寧夏農村的科技特派員(1 / 1)

田間地頭寫輝煌———記活躍在寧夏農村的科技特派員

青銅峽市邵剛鎮邵西村溫棚裏的葡萄有蠶豆大了,6月下旬就可以高價上市了;農民小孔家的吊瓜剛剛賣了不少錢,新結的瓜又有碗口大了;平羅縣的地膜馬鈴薯已開花了,隻需20多天就能變成錢了,因巧打時間差而走俏南北方各地市場……這些過去讓當地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變成很平常的事了。

最近,記者在平羅縣姚伏鎮奶牛養殖場、平羅縣三農科技服務公司、青銅峽市邵西示範基地等地都見到了一些忙前忙後的“特殊人物”:他們麵孔黝黑、皮膚粗糙,看上去與農民沒什麼兩樣,但他們又文質彬彬,談吐不俗;他們雖然相貌平常,卻神通廣大、能力超群。如今,他們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創造出許多生產奇跡。

他們是些什麼人?胸前閃閃發光的小牌,亮明了他們的身份:科技特派員。胸牌上麵,不僅有他們的姓名、照片、編號,還有監督電話。就是他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

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在寧夏有1000多人。在他們中間,不乏身懷絕技者:有“泥腿子大亨”郭躍軍,有“土豆大王”王懷東,有“創業能手”楊進舉,有“科技致富帶頭人”牛永江,有因帶領全村養豬致富而被選為村支書的“養豬大王”舒生明,有發明了四項農業技術的張自武,有為西瓜秧注射牛奶、噴灑葉麵甜果精而使西瓜增甜的韓清林……他們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農村,獻給了渴求知識技術的農民。他們在田間地頭找到了用武之地,書寫出壯麗的篇章。

寧夏的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始於2002年9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此高度重視,黨委、政府均有領導掛帥。現在,它已成為寧夏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它“立足科技項目,突出科技創業,實施體製創新,注重金融推動,堅持市場導向,實現三線推進”,讓政府、農民、科技特派員三滿意,被稱為“寧夏模式”。

現在,這些科技特派員實施了441個創業項目,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281個,形成經濟組織189個。去年,科技特派員創業直接服務的園區和基地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460元,同比增幅達到15%,遠遠高於其他地區、其他農民。

科技特派員,已經變成一個令人羨慕、尊敬的稱呼。當一名科技特派員,成為許多科技人員的願望。有的地方除了接收上麵來的特派員,還發展了自己的特派員。青銅峽市邵剛鎮現有65名科技特派員,是寧夏科技特派員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每村最少一人最多9人。但其中隻有13人是市上“特派”來的,其餘全是本鎮自聘的。

寧夏對科技特派員實行了動態管理,不搞終身製。前兩年,人數發展很快,一度發展到1000多人。經過考核、篩選,降到700多人。現在,又發展到了1000多人。但這1000多人已非原來1000多人可比,他們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了。

今年頭幾個月,青銅峽市就有46人提出申請,希望成為科技特派員。同時,這個寧夏農業第一大縣在考核的基礎上,正考慮取消25名表現平平的科技人員的科技特派員資格。

科技特派員的能力、業績、貢獻、收入都令人羨慕。前來采訪的兩位記者半開玩笑地說“:我真想辭了工作到這裏來,和他們一起創業呢!”

(原載2006年6月3日《光明日報》,中央新聞單位采訪團“建設新農村”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