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科研院所改革煥發勃勃生機(1 / 1)

寧夏科研院所改革煥發勃勃生機

靠國家撥款過日子的科研院所轉製成自謀出路的企業,旱澇保收的科研人員變成自己養活自己的股東或員工,這一度引起人們普遍擔心、產生種種疑慮的重大改革,在寧夏進行得竟然波瀾不驚,平穩順利。最近,寧夏科技廳廳長劉桓興奮地告訴記者,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可以向社會宣告:這次的改革和轉製是成功的!

寧夏共有54個區屬科研院所。根據性質和任務進行改革後,它們現在已經各有所屬:27個轉製為企業,3個保留為非營利機構,其餘院所或進入高校,或融入主管部門,或成為社會中介機構,其中有8個進行了股份製改造。有一半轉成企業的院所已經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經過改革,多數科研機構機製活了,觀念變了,實力強了。許多院所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許多經濟增長點,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產業化水平提升,科技人員收入增加。27個轉製院所所創造的利潤是從前的4.5倍,收入過千萬元的科研機構由改革前的1家增加到4家,有6個科研機構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購地建廠,發展勢頭強勁。在改革中先行一步的寧夏機械研究院自三年前進行股份製改造以來,淨資產增長了230%,新解決就業人員80多名,職工平均收入翻了一番。多數轉企院所實行了勞動合同製,為員工辦理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有些工程技術人員年收入超過6萬元,除工資外還有按股分紅的收入。

就是公益型的科研院所也從內部結構、用人製度、運行機製分配製度等方麵進行了改革。寧夏氣象研究所實行公開招聘、按需設崗、按崗定酬、按業績定酬、課題組長負責製和三元結構工資製,科研人員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寧夏農科院所屬的所、處、室,全部實行競爭上崗,一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最可喜的還是科技人員思想觀念的轉變。過去,單位是大家的,好像又不是大家的,現在,成了股東、員工,產權明晰了,主人意識增強了;過去,科研人員沒有風險意識,普遍存在依賴思想,現在,科研人員有了自立、自主、競爭意識;過去,科研人員搞科研是以出成果獲獎為目標,很少考慮成果轉化、經濟效益;現在,科研要以創造效益為目標,根據市場需求搞科研,還要把科研成果變成產品、商品。這樣一來,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大幅度提高。科研單位爭取到的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和自籌的科研經費也比前幾年成倍增加,各科研院所的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谘詢的收入也有很大提高。

由於評聘分離、用人單位有了用人自主權,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員被高聘,成為項目或課題主持人。想用的人進不來、不需要的人出不去的現象不見了。科研人員創業環境改善了,科研機構的吸引力也有所增強。院所轉成企業後,一批原來因編製、崗位、收入等原因而無法引進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紛紛加入這些創業集體,轉製院所的科研實力因此大增。

(原載2005年2月21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