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機關幹部“客串”村官(1 / 1)

鹽池縣機關幹部“客串”村官

最近,記者在寧夏鹽池縣采訪時見到好幾位身份特殊的“村官”:他們每個人都精力充沛,年齡多在35歲上下;每個人都談吐不俗,有思路、有幹勁;每個人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曆,有一段在機關工作經曆。他們與人們以往印象中的農村幹部迥然不同。

這確實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村裏工作,卻不拿村裏一分錢;他們家在城鎮,卻在農村吃住;他們和村裏任何人都不沾親帶故,卻把所有鄉親當親人;他們在村中有職有權,卻不把權力當成自己追求的目標。這些有魄力、有闖勁、想幹事、會幹事的開拓型人才,就是鹽池縣下派到基層掛職的幹部。在鹽池縣98個村中,就有42名下派幹部先後“客串”過村黨支部書記。

現在的農村,有一種令人憂慮的現象:部分村幹部年齡老化,後繼乏人,“老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有些人的思想和工作常常既落後於形勢,又落後於群眾。如何解決一些基層組織“機製不活、創新不夠、思路不寬、方法不當”的問題?鹽池縣選派縣鄉機關優秀幹部到部分貧困、後進村掛職,取得了成功經驗。

鹽池縣的下派幹部,采取個人自願報名、單位推薦、組織審定的方法公開選拔,涉農口的幹部優先考慮。最終,全縣選定的42人,年齡多在35歲以下、學曆都在大專以上。

這些“吃皇糧”的村官,一進村就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入手,深入到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調查研究,理清發展思路,製定發展規劃。高沙窩鎮施記圈村的任海明是2004年4月到任的,他很快就摸索出支部加協會、公司帶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群眾進行草原圍欄、舍飼養殖和荒山造林,使全村群眾人均收入在短短兩年中提高了450元。關濤到高沙窩鎮南梁村任職後,爭取到100多萬元資金,興修了自來水工程,使每一戶農民都告別飲用高氟水的曆史。縣畜牧局幹部黎東到馮記溝鄉雨強村後,很快理順了“兩委”關係、調解了地界糾紛、處理了鄰裏矛盾,解決了多年遺留問題。現在,35個有下派幹部的村,都不再是“空殼村”。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壯大,村黨組織的戰鬥力、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下派幹部們還注意通過電化教育、培訓班、生活會等形式提高農村黨員的政治素質和科學致富的本領,將有帶頭致富能力、群眾印象好的農民培養成黨員,將領導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黨員培養成農村後備幹部。截至目前,下派幹部所在村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60多名,發展新黨員123名,選拔後備幹部70人,逐步扭轉了這些村領導班子渙散無力、後繼乏人、黨員結構老化的局麵。在新一輪“三級聯創”活動中,有24個下派幹部擔任書記的村黨支部被命名為縣級“五個好”黨支部,有21名下派村支書受到區、市、縣、鄉的表彰,90%以上的後進村實現了整村轉化。

為更好地培養下派幹部、使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鹽池縣對他們在任職期間的學習教育、組織紀律、工資待遇、職務晉升、考核獎懲等作出了明確規定,為他們建立了考核製度和考績檔案。成績突出者提拔重用,不稱職者仍回原單位工作。現在,已有5人被優先提拔重用,有3人因打不開工作局麵被及時調整。

正在南梁村擔任村支書的關濤告訴記者,他在這裏找到了用武之地,幹得很舒心。

當地有關負責人認為,機關幹部“客串”村官,既為農村輸送了新生力量、帶來新觀念新信息,又培養了青年幹部,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一個平台;既解決了村幹部“進無路、幹無酬、退無養”的問題,又避免了村幹部“親緣化”現象的發生。

(原載2006年2月19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