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三到單家集山鄉巨變今勝昔(1 / 1)

紅軍三到單家集山鄉巨變今勝昔

西吉縣興隆鎮的單家集,在寧夏“名氣”很大。

單家集名氣大的原因有兩個:曆史上,紅軍長征時曾三次來到這裏,毛澤東曾在此留宿,留下一段口耳相傳的佳話;現實中,單家集成為六盤山下聞名的富裕村、紅旗村、文明村,創造了20多個“第一”。

在單家集,毛澤東70多年前住過的清真寺北廂房仍在。木門、土炕、桌椅和牆上的彈痕,好像仍在訴說昨天的曆史。

60多歲的回族老人拜福貴,站在毛澤東當年留宿的清真寺北廂房前,向記者講述了他從父輩口中和曆史資料中得知的情況,老人的父親拜文海,作為當年的寺管會成員,曾一睹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風采並參加了接待活動。

原來,紅軍長征曾經三到單家集。1935年8月,紅25軍在轉戰中來到這個回族聚居區。在3天的休整中,紅軍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回族生活習慣,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紅軍到達的第二天,就向單南清真寺贈送了一麵錦旗,上書“回漢兄弟親如一家”8個大字,這麵由程子華署名的錦旗至今仍被完好保存。1935年10月5日,毛澤東、張聞天等率領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裏。當地群眾舉行隆重的儀式歡迎紅軍,用陝西回民(村民多來自陝西)待客的最高禮節“九碗席”,招待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當晚,紅軍就留宿村中。第二天一早,毛澤東告別回族鄉親,率隊翻躍六盤山。毛澤東走後不久,敵機就炸毀了清真寺大殿和院內的葡萄樹。直到今天,還可以找到20多處彈痕。1936年9月,西征的紅軍在徐海東的率領下駐守單家集,時間長達42天。紅軍在這裏宣傳革命真理,發展農會,建立革命政權。回族馬雲清擔任了西吉縣第一個紅色政權———“單家集回民自治政府”的主席。

不過,回族群眾當時並不知道他們接待的就是毛澤東,隻知道是紅軍領導人。直到1976年10月,也就是毛澤東去世一個月後,毛澤東當年的警衛員陳昌奉專程到單家集考察,才揭開了這個秘密,當地群眾因此更加珍視這個革命遺跡。1993年,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單家集群眾自發捐款2萬多元,立下“人民救星、一代天驕”碑。

如今,單家集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作為了解那段曆史的老人,拜福貴責無旁貸地當起了解說員,聲情並茂地向南來北往的參觀者介紹當年的情景。單家集光榮的曆史,借助他的宣傳而廣為傳播。

單家集如今的“名氣”,靠的可不是它光榮的曆史,它是以文明和富裕而聲名遠播的。

單家集是一個有較長曆史的回族村莊,因單姓回族居多且設過集市而得名,全村4078口人中,回族占98%。不要小看這個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的山村,現在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3300元,這不僅在以貧困聞名全國的西吉縣是首屈一指,而且在農民人均收入隻有1000多元的整個固原地區也是遙遙領先。現在,全村磚木、磚混住房達到64%,電視普及率達到99.8%,自來水用戶達到85%。近十幾年來,全村入學率一直是99%,而鞏固率則保持在100%,人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9年。村裏不僅有2位全國勞模,而且有十幾位自治區勞模和致富帶頭人。

單家集是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好政策發展起來的。1983年,一度被撤銷的集貿市場恢複了。村裏群眾自願集資,建起六盤山地區唯一的村級活畜交易市場。此後,市場不斷發展壯大,逐步發展成為有十幾個行業、300多名從業人員、規模較大的綜合市場。年交易量超過6萬頭(隻),成交額超過億元。“戶戶搞屠宰、家家有作坊、人人善販運”,就是當地特色經濟的生動寫照。清真牛羊肉和馬鈴薯“三粉”加工和活躍的運輸業,為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單家集今天的文明、富裕,與它的光榮曆史有密切關係———當地人都這麼看。拜福貴老人激動地對記者說: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中共固原市市委常委、西吉縣縣委書記楊錦明說,單家集人正是發揚了紅軍“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艱苦創業、積極進取,才有今天的景象。

長征精神,成為西吉人民格外珍惜的寶貴財富。在西吉縣,還有一處重要的革命遺跡。那就是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麵軍與紅一方麵軍的會師地將台堡。正是這次會師,結束了長達兩年的萬裏長征。在長征70周年來臨之際,西吉縣縣委、縣政府開展了為期近一年的“弘揚長征精神、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西吉”主題教育活動。記者在西吉縣采訪時,深切感受到了那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神振奮的濃厚氛圍,看到了西吉的美好前景。

長征留給西吉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原載2006年10月16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