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幹片會、行會、年會中的水分(1 / 1)

擠幹片會、行會、年會中的水分

編者按:1996年9月8日,本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本報記者莊電一采寫的報道《該控製一下“行會”、“片會”了》,披露了一些會議中的不正之風,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就此發出通知,明令禁止到國內12個風景名勝區召開此類會議,收到明顯成效。但是,在這些風景名勝區之外,各類區域性、行業性的輪流坐莊會議,不僅沒有收斂,而且有增無減。有些會議,水分越摻越多,已被一些人搞得會不像會了。這種現象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有一種會議開得如火如荼。這種會議在全國許多城市都開過。

不久前,記者在西部某省會城市看到,許多高檔賓館、飯店都掛滿了各類會標。有些位置好、條件好的賓館,甚至同時懸掛了幾個會標。從一些會標上可以看出,這類會議已經有“年頭”了,有的是十幾屆,有的則超過了20屆。在這些賓館還可以看到,不斷有成批遠道而來的貴客在此進進出出,有豪華大轎車停在門口接送外出參觀的客人。這些賓館、飯店因為接待了這類會議而生意火爆,當地的景區因為接待這些嘉賓而熱鬧非凡。

這些標明屆數的“聯席會”、“聯誼會”、“研討會”、“協作會”、“工作會”、“交流會”“、年會”,都帶有明顯的區域性、行業性特點。有的是“西部”、“西北”“、三北”,有的則有“西南西北”、“五大自治區”、“x部x省x市”字樣,有的還要標明會議的內容或形式,如“研討”“、交流”、“評獎”等。雖然形式、內容各有不同,但這些會議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輪流坐莊”。

所謂“輪流坐莊會”,就是這次我接待你,下次你接待我,所有成員單位挨個輪。據知情者向記者介紹,有些會已經輪到第二遍、第三遍了。因為這些輪流坐莊會一般是一年輪一次,有的成員單位多達十幾個,輪完一遍就要十幾年;有的成員單位隻有幾個,幾年就輪完了一遍。不過,這也沒關係,還可以接著往下輪。輪完第二遍,還可以再輪第三遍、第四遍。

一個地區,一個機關,一個單位,都包括很多部門:有搞專業的,有搞行政的,有搞黨務的,有搞財務的……你專業部門有協作網,我行政部門也要有個聯席會,他後勤部門也得加入個研討班……隨便以一個什麼名義,就可以拉起一個“網”來,就可以召開輪流坐莊會,就有人熱烈響應。這樣,一個地區、一個機關、一個單位,可以同時加入不同的“協作網”、“聯席會”、“研討班”,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就可以東奔西走去趕會了。記者在某事業單位了解到,這個單位所屬各部門參加的“聯席會”、“協作網”“、研討班”之類的組織就有五六個之多。於是,人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在同一個單位裏,有一撥人正在傾盡全力接待遠方的來客,而另一撥人又奔向遠方去當客人。

有人感歎,現在的輪流坐莊會怎麼這麼多?

據了解,這類會議,最初是開會的時間長,遊玩的時間短。但沒過多久就倒過來了,真正坐下來開會的時間差不多快擠沒了,遊玩、娛樂的時間迅速膨脹,“膨脹”到占有絕對“優勢”。不少會議被大量注水,弄得會不像會、不倫不類。而這不倫不類的會,才是許多人最想參加的會。有的會議安排了六七天時間,但坐在會議室裏開會的時間隻有一兩天,其餘時間均在戶外的風景名勝區“學習”、“考察”。這正符合不少與會者的願望,所以,幾乎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還有一些會議,特別選在邊境上召開,目的是把“會議”開到國外。這下好了,許多人可以借著這個機會走出去,不同地區的人也可以互通有無:什麼“味兒”都可以嚐到,什麼“景兒”都可以賞到。

在許多地區和單位,參加這樣的會議,已經成為美差。有些單位不好平衡,便來個“排排坐,吃果果”,有頭有臉的人輪流參加。排上的,歡天喜地;排不上的,牢騷滿腹。許多輪流坐莊會,實際上是借開會之名,行公費旅遊之實。公家花錢,個人受益。

一個狹窄的領域、幾個相鄰的地區,有多少帶有共性的問題值得探討?一個區域性的、行業性的會議,年年召開,能有多少實在內容?又怎樣達到常開常新?某單位一位副部長向記者透露:他所知的一類“研討會”,每一次都為會議的主題而挖空心思。今年主題確定了,明年的主題還不知定什麼好呢。年年開會,會議主題又要不相同,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有些會議並不這麼“較真”,到時候開會就是了,反正又沒有多少人關心這個。

每一次輪流坐莊會,都要動用很多人員參與,都要有人為此勞心費力,提前籌備。有時,不得不為會議經費而四處化緣。據知情者介紹,這些會議已經形成相互攀比之勢:這一屆搞得好,下一屆就不能差;這一屆花10萬,下一屆就必須超過10萬。不讓所有與會者都滿意,會議就不算成功。有些會議是“成功”了,大量的精力、時間、財力也都無謂地消耗掉、浪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