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看,有些傳真確實來頭很大,讓企業難以拒絕。上麵都有文頭、公章,當然更少不了價碼、開戶銀行和賬號。有的還列出多種方案提供選擇,價格由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有的還沒有進行任何評審,就“很高興地通知您,貴機構已經入選……特邀……”。
張、趙二人向記者講述了幾個“動人”的故事:
有一回,某組織通知,已把他們列入理事單位,條件是出資10萬元。當聽出我們有拒絕之意,就改口說,不想成為理事單位,當會員單位也可以,收費也可以相應降低。
有一次,某單位要為我們出版宣傳品。標價彩色單頁為1.8萬元、黑白單頁為1萬元。我們沒有興趣,他還不肯罷休,就把價碼一降再降,最後居然把彩色單頁的價碼降到7000元。我們已經明確表示不做了,他還繼續糾纏。那討價還價的語言,與小商小販沒什麼兩樣。
有一位自稱是某黨校教務處處長的人,向我們推銷他的書,被我們拒絕。但那個人並不死心,又打來電話說集團黨委書記已經同意買他的書了。事後了解,黨委書記並沒有同意,此人也不是什麼處長。
有個人自稱是自治區某領導的秘書,開口就要錢且口氣強硬。但實際上,那位領導的秘書對此毫不知情。
有一個北京的電話,直接就要10萬元。在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後,就很知內情地說,你們不是正在申報××項目嗎?你們還想不想要了?完全換成了威脅的口氣。
有人在電話裏硬充熟人,連對方的姓名、職務都沒有搞清楚,就張主任、李處長地亂叫。先是套近乎,然後提要求。談不通,就索要總經理、黨委書記的電話號碼。
有人見談不攏,十分惱怒:“我知道你是新來的,我要告你的狀。等我告訴了總經理,你就難受了!”
有人在糾纏半天仍無結果後,指責之中又加攻擊:“你這樣的水平怎麼能當主任?我真想不明白!我要向總經理建議,撤掉你的職務!”被指責的人也“以虛對虛”:“正好。我現在61歲了,已是超期服役了,撤了我,我正好回家休息!”類似的對話,經常在電話兩頭傳送:這個說:“你就不能和藹、客氣一點?”那個回應“:你就不能放過我們?”
張、趙坦率地向記者承認:由於有的來頭大,我們根本頂不住,最後隻能很不情願地給錢。有些糾纏,實在難以對付,最後也是給錢了事。
總經理、黨委書記受到的類似“騷擾”“糾纏”也不少。據透露:總經理曾想換手機號,但怕上級有急事找,又不敢換。而打到手機上的電話,又不能不接。有些電話並不顯示號碼,更是不敢不接。集團的傳真機,因為怕有正事、急事,也是想關而不敢關。這樣,就還得沒完沒了地接收大量的垃圾文字。
其實,企業有企業的難處,企業也不是金礦,即使是效益好的企業,也不能無限製、無節製地隨意亂支。張、趙希望社會各界改變對企業的誤解,不要把企業當成“搖錢樹”,少“騷擾”企業。他們也希望有關部門不要為那些“騷擾”開綠燈、提供可乘之機!
沒想到,這類“騷擾”居然給企業帶來如此之多的煩惱、如此之大的幹擾!在采訪結束之後,記者對他們的苦衷也有所理解了。
(原載2007年2月13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