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怎能經得起如此“騷擾”?
最近,記者接到一個采訪任務:按照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對寧夏某企業集團進行采訪。按照有關部門提供的電話號碼打過去,接電話的竟不是上級指定的聯係人集團黨委書記,而是黨委工作部部長,這個號碼也是張部長辦公室的。不料,當我說明采訪意圖後,這位認識記者的部長卻並不熱心。過了一段時間,記者再打這個電話,就沒有人接了。記者在內部電話號碼本上查到該集團黨委張書記的電話,再次提出采訪要求,這位書記卻讓記者找黨委工作部張部長。記者告訴他,張部長的電話無人接聽,張書記讓我半小時後再打給他。半小時後,記者多次打張部長的電話,一直沒人接。(事後得知:辦公室裝的是來電顯示電話)晚上,記者又給他的手機發去短信,請他把有關材料發到記者的郵箱。但是,等了好久都沒有回應。無奈,記者隻好請自治區國資委支持,請他們第二天派人陪同記者前去采訪。
采訪受到如此冷遇,讓記者頗感意外。張部長向記者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我們是“兩頭在外”的企業,不需要宣傳;企業剛剛走出困境,要多做少說。更重要的是宣傳會引來更多的“糾纏”“騷擾”,讓我們難以應付。隨後,張書記見到記者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你一宣傳,我們受到的“騷擾”還會增加。因此,他對記者的采訪同樣不很熱心,倒顯得無可奈何。
采訪還沒有進入正題,張部長便以幾分激憤、幾分苦惱、幾分無奈的語氣,先向記者說起他們遭受的各種“騷擾”。企業現在遭受的“騷擾”,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評比“名牌”、篩選“最佳”、表彰“百強”、辦班培訓、開辦論壇、策劃活動、發布信息、編輯畫冊、組織專刊、出版彩頁、增設理事、發展會員、推銷書籍、征訂報刊、謀求讚助……都會有人找上門來。其中,有電話聯係的,有登門麵談的,有郵寄函件的,有發送傳真的,有下達指令的,口氣相當強硬,有一般通知的,語言親切溫和。這些“騷擾”,有找業務部門的,也有直接找企業主要負責人的,有先找業務部門後找主要領導的,也有先找主管領導後找業務部門的,有打著中央、自治區權威部門旗號的,也有借助高層領導人的名義的,有真有來頭的,也有虛假冒名的。在一些人心目中,任何活動都可以謀取利益,任何企業都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庫。
張部長告訴記者,這些人一開口就要錢,而且口氣都很大。一般都拉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拿到錢決不放棄努力的架勢。他們一個長途電話可以打上一個多小時,讓接電話的人無法打斷。他們都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隻要覺得還有可能、還有活動的餘地,他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在這家企業,這樣的電話每天都有許多。“騷擾”電話,以北京來電最多,銀川來電次之,其他地區也有。久而久之,張部長患上了“電話恐懼症”,一看見是北京來電,他就以為是“騷擾”電話、就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厭惡,於是幹脆不接,也就免去了煩惱。他告訴記者,現在隻要是北京的電話,他百分之百都不接。
遭受類似“騷擾”的不止張部長一人。為了進一步說明情況,張部長又叫來總經理辦公室趙主任。熟料,趙主任也是一肚子苦水。為了讓記者有個深刻的印象,他又回辦公室抱來一堆形同垃圾的傳真材料,並“慷慨”地把這些東西送給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