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在亙古荒原上的扶貧新城———紅寺堡
48歲的回族農民馬英成在他的家裏接受記者采訪時始終麵帶微笑。幸福、滿足、自信都生動地寫在他的臉上。
走進他家那寬敞明亮的院子,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輛八成新的紅色桑塔納轎車。馬英成告訴記者,這輛車剛買不久,主要是為自己出行方便。再一打聽,記者更感到驚奇:他家還有推土機、裝載機、翻鬥車呢,大小車輛共有6輛之多,一年可有20多萬元的純收入!
說起僅僅過去幾年的往事,這位臉上布滿歲月滄桑的農民,在話語中更是帶有濃濃的滄桑感。他家原來住在一個幹旱少雨、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的小山村,全家人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大孩子隻上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全家人命運的轉變,是從1999年搬到這個村落開始的。
這個村落被稱作大河鄉香園村,位於寧夏中部同心縣與中寧縣交界的一處黃土高台之上。之所以不提是哪個縣,是因為這裏還沒有建縣,它隸屬於幾年前才誕生的紅寺堡開發區。1996年以前,這裏還是人跡罕至的千古荒原,哪裏有什麼村落!
不要說香園村原來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就是區劃為1999平方公裏的整個紅寺堡開發區原來也曾是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石亂跑”的蠻荒之地。開發之前,偌大一塊荒丘上隻有一個久已廢棄的羊圈,看不見一縷炊煙。
現在的紅寺堡開發區已是田成檔、渠成網、公路暢通、林木繁茂、六畜興旺的綠洲。其按縣城建設的核心區已達3.5平方公裏,建築麵積達到40萬平方米,城區人口已有2萬。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環境優美、自然和諧、整潔壯觀、初具規模的生態園林城市。現在在開發區內生活的16.4萬人,幾乎都是從寧夏南部山區7縣搬遷過來的移民,而且是當地生存條件最差、生活最貧困的農民!
一片亙古荒原是如何變成扶貧綠洲的呢?
在寧夏,有一個對比鮮明的自然景觀:北部,由於得黃河水灌溉之利,“塞北江南舊有名”,是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南部,由於幹旱少雨、自然環境惡劣,被冠以“全國貧困之冠”的“雅號”。一些地方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一些地方因為人口密度較大遠遠超過自然承載能力。為幫助那裏的群眾擺脫貧困,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作出不懈的努力。治本之策在哪裏?地方領導人在探求,中央領導也在關注。
1994年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率領專家到寧夏考察。在寧夏中部距離黃河不遠的紅寺堡地帶,他們發現了適合揚黃河水灌溉的有利條件。經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政領導和有關專家反複協商,一個偉大的構想就此產生:將黃河兩岸集中連片的荒地開辟成新灌區,安置南部山區的貧困群眾,讓他們徹底擺脫貧困!1995年12月,國務院批準立項。1998年8月,國家計委批準開工建設。一個月後,工程正式開工。
按照人的意誌,滔滔黃河水被引到幹渴的荒原。1999年,就有4萬貧困群眾滿懷希望告別家鄉到這裏創業了。現在,開發區已在荒地上開發出34萬畝水澆地,來自山區7縣的16.4萬移民在這裏重新組成了2鄉、2鎮88個村。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開發區製訂了“分散搬遷、集中安置、統一投資、係統管理”的移民搬遷模式,提出了“一年建設、兩年搬遷、三年穩定、四年溫飽、五年發展、六年脫貧、八年致富、十年小康”的奮鬥目標。
紅寺堡開發區工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何國攀和工委副書記陳任新告訴記者,去年,開發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由搬遷前的452元增加到1660元。早期搬遷的群眾收入已經超過2000元了。
葡萄、枸杞、桑蠶、美國紅提、沙生中藥材紛紛到這個原來寸草不生的地方安家落戶。最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冬季,當地人第一次吃到了本地溫棚裏產的新鮮蔬菜。
開發區從建設之初就惜水如金,多項節水措施,確保了農業穩產增收。現在,開發區內每畝用水僅80至120立方米,遠遠低於鄰近地區。
紅寺堡開發區,這個在千古荒原上崛起的綠洲,正朝著良性循環的目標邁進,充滿著生機,充滿著希望。
(原載2005年11月11日《光明日報》,獲中宣部主題宣傳二等獎,新華社曾發通稿)
領導幹部駕駛公車頻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