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譯文
“臣聽說古時的君子,在絕交的時候不會惡言誹謗,忠臣在離國的時候,不會隻為了洗清罪名。臣雖不才,也曾多次受過君子的教誨。臣擔心大王聽信身邊人的議論,而不了解臣遠在趙國的行止,所以敢於用書信來回答,希望大王能夠明察。”
客謂燕王
客謂燕王曰:『齊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眾,猶鞭策也。使齊北麵伐燕,即雖五燕不能當。王何不陰出使,散遊士,頓齊兵,弊其眾,使世世無患。』燕王曰:『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誌矣。』蘇子曰:『請假王十年。』燕王說,奉蘇子車五十乘,南使於齊。
1 蘇子:蘇秦。
譯文
蘇秦對燕王說:“齊國在南麵打敗了楚國,西邊屈服秦國,使用韓、魏、燕、趙的兵力,仿若馭馬一樣容易。如果齊國北攻燕國,就算是五個燕國也不能抵擋。大王為什麼不暗中派遣使者,差遣為齊國效勞的人,令齊國的兵力疲憊,消耗齊國的國力,這就會使燕國世代無憂。”燕王說:“給寡人五年時間,就能達此目標。”蘇秦說:“臣願給大王十年時間。”燕王聽了很高興,派蘇秦帶上五十輛車,向南出使齊國。
謂齊王曰:『齊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眾,猶鞭策也。臣聞當世之舉王,必誅暴正亂,舉無道,攻不義。今宋王射天笞地,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匽,展其臂,彈其鼻,此天下之無道不義,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且夫宋,中國膏腴之地,鄰民之所處也,與其得百裏於燕,不如得十裏於宋。伐之,名則義,實則利,王何為弗為?』
1 齊王:齊閔王。
2 宋王:名偃,前三二八至前二八六年在位。
3 屏匽:廁所。
譯文
蘇秦對齊王說:“齊國南敗楚國,西敗秦國,用韓、魏、燕、趙的軍隊就如同馭馬一樣。臣聽說當代的王者,一定會伐暴救民,戰勝無道的昏君,攻打不義之師。現在宋王舉箭射天,用鞭笞地,鑄諸侯之像放在廁所裏,拉開它們的手臂,又彈它們的鼻子,這就是典型的無道昏君,如果大王不加討伐,名聲終究難以樹立。況且宋國,是中原最肥沃的地方,齊國邊境的人很多都雜居在那裏,與其在燕國得到百裏的土地,不如在宋國得到十裏的土地。討伐宋國將會名利雙收,大王為什麼不出兵呢?”
齊王曰:『善。』遂興兵伐宋,三覆宋,宋遂舉。燕王聞之,絕交於齊,率天下之兵以伐齊,大戰一,小戰再,頓齊國,成其名。
譯文
齊王說:“好。”於是興兵攻宋。三次攻宋,終於滅掉了宋國。燕王聽說後,就與齊國斷交,率諸侯之兵攻打齊國,幾經血戰,重創齊國,燕國因而名聞天下。
故曰:因其強而強之,乃可折也;因其廣而廣之,乃可缺也。
譯文
所以說:因為國家強大而炫耀武力,就可能被打敗;因為國土廣闊而進一步擴張,就可能導致國破。
趙且伐燕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 蘇代:蘇秦弟。惠王:趙惠文王。
2 鷸(yù):一種常在水邊或田野捕食小魚或貝類的水鳥。
3 拑:夾住。喙(huì):鳥獸的嘴。
4 即有死蚌:當作“蚌將為脯”。
譯文
趙國準備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向趙惠文王進言說:“今天臣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個河蚌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鳥啄住它的肉,河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必然會有一個死蚌。’河蚌也對鷸鳥說:‘你今天不能抽嘴出來,明天不抽嘴出來,必定會有一隻死鷸。’鷸蚌互不放開,漁翁於是捕捉到它們。現在趙國將攻打燕國,燕、趙長期對抗,使民力疲憊,臣恐怕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從中得利。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這事。”趙惠文王說:“對。”於是停止了攻燕的計劃。
賞析與點評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退卻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