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郤,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1 郤:同“隙”,嫌隙。

2 自為計:為個人打算。

譯文

燕王於是派人責備樂毅,又婉轉地說:“先王將國家完全交給將軍,將軍替燕國攻破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令天下震動。寡人從不敢忘記將軍的功勞!正遇上先王去世,寡人剛即位,身邊的人誤導寡人。寡人之所以派騎劫代替你,是因為將軍長期辛苦在外,所以讓你休息。將軍誤聽別人的話,與寡人有了嫌隙,離燕去趙。你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怎麼能夠報答先王對將軍的情義呢?”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1 先王之教:當作“王命”。

2 害於足下之義:害義,無罪而殺人,落個不義之名。

譯文

望諸君於是派人獻上書信,回複燕王說:“臣不才,不能奉行大王的教誨,順從左右親信的心意,恐怕遭受死罪,傷害到先王的知人之明,而又會給你帶來陷害功臣的不義名聲,所以逃奔到趙國。自認為身負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用言語辯解。現在大王派使者數落臣的罪過,臣擔心你身邊的人不了解先王信任臣的原因,又不明白臣對先王躹躬盡瘁的心意,所以冒昧用書信來回答。”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1 錯:通“措”。

2 節:使者所持的憑證。

3 亞卿:古代之三卿分為上卿、亞卿及下卿。

譯文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不隨意把俸祿封賞給自己的親信,隻有功勞大的才封賞給他;不把官職交給喜歡的人,能者當之。所以能明察臣下的才能而授以適當的官職,這是成功的君主;講究朋友的品行才和他結交的,這才是建立功名的人。臣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觀察,先王選賢任能有超出世間一般人的胸懷,所以他向魏國借來通行的符節,讓臣下來到燕國接受考察。先王過分抬舉臣下,把臣下從賓客當中提拔出來,位列在群臣之上,不與宗族大臣商量,就任命臣做亞卿。臣自認為接受先王的命令和教誨,可以有幸不獲罪,所以接受任命而沒有推辭。”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郤,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1 郤:同“隙”,嫌隙。

2 自為計:為個人打算。

譯文

燕王於是派人責備樂毅,又婉轉地說:“先王將國家完全交給將軍,將軍替燕國攻破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令天下震動。寡人從不敢忘記將軍的功勞!正遇上先王去世,寡人剛即位,身邊的人誤導寡人。寡人之所以派騎劫代替你,是因為將軍長期辛苦在外,所以讓你休息。將軍誤聽別人的話,與寡人有了嫌隙,離燕去趙。你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怎麼能夠報答先王對將軍的情義呢?”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1 先王之教:當作“王命”。

2 害於足下之義:害義,無罪而殺人,落個不義之名。

譯文

望諸君於是派人獻上書信,回複燕王說:“臣不才,不能奉行大王的教誨,順從左右親信的心意,恐怕遭受死罪,傷害到先王的知人之明,而又會給你帶來陷害功臣的不義名聲,所以逃奔到趙國。自認為身負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用言語辯解。現在大王派使者數落臣的罪過,臣擔心你身邊的人不了解先王信任臣的原因,又不明白臣對先王躹躬盡瘁的心意,所以冒昧用書信來回答。”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