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吾終以子受命於天矣?』曰:『內寇不與,外敵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報其內,此乃亡之之勢也。』
譯文
燕王說:“寡人終於知道你是受命於天的。”蘇秦說:“內亂不生,外邊不妄動。大王在外麵策劃對付齊國,臣在其內部製造混亂,這樣便構成滅亡齊國的形勢了。”
賞析與點評
人在理想的征途上,必須經得起風吹雨打。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1 郭隗:燕國賢人。
2 先王之恥:指的是公元前三一六年,燕王噲把王位讓給相國子之,引起內亂,齊宣王乘機攻破燕國,殺死燕王噲。
譯文
燕昭王收拾殘破不堪的燕國後登位,他紓尊降貴,以重金招賢納士,希望借此為國報仇。他特地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著我國的內亂而入侵。寡人深知燕國國小力弱,無力報仇。若能得到賢士共同治理國家,為先王報仇雪恨,這可是寡人的心願。敢問先生,怎樣才能為國複仇呢?”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麵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1 嘿:同“默”。
2 馮:同“憑”。
3 眄(miǎn)視:斜視。
4 恣睢:放肆驕橫。
5 呴(xū)籍:淩辱。叱咄:大聲吼叫。
譯文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將賢人視若師長;成就王業的國君將賢人視若朋友;成就霸業的國君將賢人視若普通臣下;亡國的君主則將賢人視若仆役。國君如能屈己奉人,像弟子一樣向賢人求教,才能超過自己百倍的人就會到來。如果做事搶先而晚些才休息,先去討教,然後默想,才能高出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如別人去求教,自己也跟著求教,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到來。如果靠著幾案拄著手杖,頤指氣使,那麼隨從仆役的人就會到來。如若驕橫跋扈,無禮叫囂,那就隻有奴隸般的人到來了。這是自古以來侍奉賢者、招納人才的方法。大王如真能廣泛選拔國內的賢人,登門求教,天下的賢人聽到禮賢下士的消息,定會蜂擁到燕國來。”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裏哉!』
1 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
譯文
燕昭王說:“寡人該去拜見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臣聽說古代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購買千裏馬,三年都沒有買到。侍臣對他說:‘請讓臣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得到了千裏馬,可是馬已經死了,他就用五百金買下死馬的頭,回去向國君複命。國君非常生氣地說:‘我尋求的是活馬,怎麼去買死馬而白費五百金呢?’侍臣答道:‘死馬尚且花了五百金,何況活馬呢?天下都知道大王能買駿馬,千裏馬就必隨之而至了。’於是不到一年,送上門的千裏馬就有三匹。如今大王想招致賢士,請先從臣郭隗開始。微臣尚且受到重視,何況勝過微臣的人呢?他們難道會嫌燕國遠在千裏之外而不肯前來嗎?”
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1 樂毅(生卒年不詳):原為中山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趙滅中山,成為趙人;後入燕,成為燕國名將,率燕軍連下齊國七十城。後來為燕惠王所疑而入趙,封望諸君。
2 鄒衍(約前三○五至前二四○):齊國學者。
3 劇辛(?至前二四二):趙國賢人。
4 上將軍:位在諸將之上,相當於統帥。
譯文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修建房舍,並以他為師。樂毅從魏國前來,鄒衍從齊國前來,劇辛從趙國前來,賢士雲集燕國。燕昭王吊唁死去的人,慰問活著的人,與百姓同甘共苦。經過二十八年,燕國富庶,士兵安樂舒適,敢於戰鬥。於是燕昭王任用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共同策劃攻打齊國。齊軍大敗,齊閔王逃亡國外。燕軍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至臨淄,搬走齊國的所有珍寶,燒毀齊國的宮室宗廟。攻不下的齊國城邑,隻有莒與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