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引導,健康上網(2 / 2)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愛、接納、肯定、讚賞、尊重,如果這些渴望能被滿足,他們的言行就會比較正常,否則就會出現偏差。日常生活和學習,對女兒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會很滿足並讚賞、誇獎她,就算她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也都采取忽略或者鼓勵的方式。爸爸媽媽一貫的接納、肯定,不斷滿足著她內心的渴望,不斷的誇讚和鼓勵又讓她時時有成就感,所以,她便沒有必要到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安慰。

第四,我和先生都不玩遊戲。

雖然我和先生當時都在網絡公司上班,但我們都是利用網絡來工作,從不玩網絡遊戲。我想這便是父母的示範和榜樣作用,我和先生不玩遊戲,女兒便沒有機會了解遊戲,也就不怎麼去玩了。

現在有些小學生的父母本身就是遊戲迷,回到家一有空就玩,如此,孩子怎麼會不玩遊戲呢?我的一個朋友,發現兒子喜歡遊戲,便抱著了解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的心理也開始玩遊戲,結果,他比兒子玩得還上癮。後來,他再說兒子的時候就沒有了底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遊戲裏,那麼做父母的應該率先垂範,遠離網絡遊戲。

第五,不把電腦放在孩子的屋子裏。

我在女兒上高中前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我家的電腦從書房搬到了客廳。這麼做是防止女兒上網的時候瀏覽不健康的信息,或者單獨在一個屋子裏上網,不能控製時間。雖然女兒並不迷戀網絡,我還是做了預防工作,感覺還是有效的。我認為小學生的家長也可以這樣做,尤其不要把電腦放置在孩子自己的屋子裏。

我們在這裏討論上網和玩遊戲的問題,並不是說網絡和遊戲有什麼不好。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們生長在信息化的網絡時代,不可能不去接觸網絡。孩子上網沒有問題,但如果花太多時間上網而耽誤學習和生活就有問題了。所以,為了避免孩子在網絡上花費太多的時間,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首先,我覺得我家的那些預防性質的工作,大家不妨借鑒一下,重點就是讓孩子的內心渴望在現實生活中就得到滿足,而不需要去網絡上尋找。而且,預防的目的是盡早養成好的習慣,而不必等著壞習慣養成了才去糾正。

其次,給孩子規定上網時間的方法也非常可行。這個規矩要盡早立,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比如每天允許孩子上網一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這個規定可以有些彈性,但是彈性不要太大。之所以有彈性,是從遊戲的角度考慮,遊戲的過關等設計不是以時間計算的。如果孩子玩一個小時正好玩到半截,強行讓他關電腦,孩子就算關機了,心思也收不回來,不如大概給他定個時間,在第一關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可以延長,但絕對不能開始第二關的遊戲。

這一點,非常考驗家長的恒心。也就是說規定了時間就一定要執行,而且堅持不懈地執行,不要對孩子有惻隱之心,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習慣,時間一到,就算家長不在跟前孩子也會主動關電腦。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就會自覺遵守。

其實三年級以下的孩子是很聽話的,隻要規矩定得非常明確,孩子是會遵守的。所以,習慣的養成需趁早。

再次,就是用“親密接觸”的方式趕孩子下網。在孩子上網的時候,不說“別玩了”這樣的話,而是做一些親昵的動作,比如撫摸他的肩膀,摸摸他的腦袋,或者用臉貼一貼孩子的臉。做這些的時候甚至都不用說什麼話,孩子就會停止上網,去做他應該做的。這已經在有些孩子的身上得到了驗證。

有位10歲小男孩的媽媽是這樣做的:

第一天,她扶著兒子的肩膀給他按摩了一會兒,然後用臉貼了貼兒子的臉,什麼也沒有說。因為他們母子關係很好,媽媽和兒子經常有親昵的動作。當時,兒子說:“老媽,你幹嗎呀?我再上一會兒就不上了。”結果,兒子真的幾分鍾後就關機去做別的事情去了。

第二天,兒子又上網了。她又過去給他按摩,不過這次她端了一盤櫻桃。給兒子揉了揉肩膀後,她就坐在兒子的邊上給兒子喂櫻桃。當她喂到第8個櫻桃的時候,兒子說話了:“媽,我再上10分鍾,10分鍾後就下。”她笑笑,沒有說話,繼續給兒子喂櫻桃,又喂了兩個,兒子就說:“好了,我下了,不玩了。”

這位媽媽沒有說什麼話,她隻用她的愛就達到了目的,比不厭其煩的說教和打罵孩子效果要好得多。網絡是把雙刃劍,相信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孩子都會健康上網,並利用好網絡這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