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語言訓練的方法(2)(1 / 3)

某一天,有人對丹麥的物理學家玻爾說:你創立了一個世界一流的物理學派,有什麼訣竅嗎?玻爾幽默含蓄地回答:“或許是由於我不怕在學生麵前表現自己的愚蠢。”玻爾對他人的讚美,並未自我炫耀,可也沒有完全的進行否定,而是肯定了自己“不怕在學生麵前表現出自己的愚蠢”這一優點。他將自己的成績解釋為人人都能做到,卻又很難做到的長處,用來說明自己和其他人並無什麼不同,也不存在什麼訣竅,既顯示了自己的謙虛,又給人以鼓舞的力量。魯迅先生曾經說:“哪裏有什麼天才啊,我不過是將別人喝咖啡閑聊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而已。”魯迅先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卻肯定了自己勤奮工作這一優點,給人以實實在在的觀感。

4.妙設喻體法

直接表達謙虛,當然可貴,可是搞不好會給人以虛假的感覺。尤其是在兩人之間,要是單純說“你比我可要強多了”之類的話,容易有諷刺揶揄之嫌。碰到這類情形,你可以用一個比喻的方式,巧妙地謙虛一番。某天,郭沫若與茅盾這兩位文學大師碰麵了。他倆聊得非常投機,話題很快就轉到了魯迅先生身上,郭沫若幽默地說:“魯迅先生甘願做頭為人民服務的‘牛’,我就願做這頭‘牛’身上的尾巴,一條為人民服務的‘尾巴’。”一聽郭老甘為“牛尾巴”,茅盾笑著說:“那我就當‘牛尾巴’上的‘毛’吧!能夠幫助‘牛’將吸血的‘大頭蒼蠅’跟‘蚊子’給掃掉。”郭老對茅盾說:“你實在太謙虛了。”這兩名文學巨匠圍繞魯迅先生做過的“牛”的比喻,展開了聯想。一個自稱願做“牛尾巴”,另一個就自喻“牛尾巴”的“毛”,謙虛地表達了自己僅是別人的一部分。此類方式非常生動形象,把兩位大師寬廣的胸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5.巧改詞語法

在讚美與誇獎你的語言上麵做文章,也是謙虛的一個好方法。比如某大學的中文係組織一次講座,請來某位著名的老教授談治學方法。在講座開始前,主持人用溢美之詞將教授介紹一番之後,說道:“下麵我們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王教授為我們談談治學經驗。”老教授上了講台,立即更正:“我不談治學,隻能談‘自學’。”老教授剛說完,台下響起一片掌聲。“治學”本來就是對教授的一個褒獎,沒有任何成就的人是沒資格對大學生講“治學經驗”的。可是老教授僅變一字,可稱盡得風流。人們更認識到其治學之嚴謹,為人之謙遜,實在妙不可言。

“我”字的運用

人際交往之中,“我”字經常都會講到。可是“我”字該如何用,卻有很大學問。

“我”字說得過多,強調過多,會給人以自我突出、自我標榜的印象,這將在對方與你之間形成一道防線,構成障礙,影響雙方交往的深入。

所以,善於說話的人,在傳播之中,一定要掌握好“我”字運用的分寸。如何才算做到這一點呢?下文的意見可以借鑒:

1盡量用其他的詞替代“我”

在多數情況下,能夠用“我們”一詞替代“我”。用複數第一人稱取代單數第一人稱,能夠縮短交談雙方的心理距離,加深彼此間的情感交流。

例如:“我提議,今天晚上……”可以改為:“今天晚上,我們……好嗎?”

2可以省略“我”字時,就不要說出

例如:“我最近對公司裏的員工做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超過40%的員工都對公司存在不滿情緒,(我想)這些不滿情緒主要來自獎金分配不公平,(我提議)是否可以……”

第一句已經用了“我”,主詞非常明確,這樣後麵幾句話裏的“我”就可以統統省去。這對句子的意思沒有影響,還能令句子顯得更為簡潔,避免不必要的囉嗦重複,還可以讓“我”不致太過突出。

3盡量用和緩平穩的語調淡化“我”字

說“我”得時候,“我”字別讀重音,語音也不要拖長,目光避免咄咄逼人,表情避免眉飛色舞,神態盡量別得意洋洋,語氣力持平淡。要把言談的重點放在對事件的陳述上,而不要強調做出這件事的“我”,絕對不要讓聽的人感覺你是在吹噓自己高人一等。

談話話題要緊湊

如同任何一個行動都有自己的目的一樣,人隻要開口也會有一定的目的。講話的目的和意圖決定了任何一次談話都會有中心思想,也就是主題。主題得以明確,才可以解決說話連續性、集中性與條理性的問題。所以,日常的說話不管是簡單還是複雜,都應當主題明確、避免囉嗦。

為明確談話的主旨,就必須明確話題,並且抓住話題,亦即在說話的時候,心裏每次都要有個譜兒,弄清楚自己要說什麼。要是沒有一個準譜兒,說起話來信口開河,雜亂無章,東拉西扯,讓人越聽越是糊塗了。因此,我們應當給自己立個規矩:沒有話題就不亂說,主題不明確就慢開口。

單位召開大會的時候,領導常常都要說上幾句。結果不是講話內容重複雷同,信息毫無價值,浪費所有人的時間,就是離題太遠,讓人覺得厭煩。這個毛病不光有損領導幹部自身的形象,還會引發大家的不滿和抱怨。不管什麼人,你如果沒有重要的話題,或者心裏還沒個準譜兒,就先不要開口,不要以“出風頭”起頭,以“出洋相”收場,損人且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