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傳遞=7%語言+38%語音+55%表情
盡管人們是用語言交談,用語言進行信息傳播,可是語言並非說話的全部。不管是說話者還是聽話者,信息準確地傳播與接受,都要借助於雙方的姿態、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
真正懂得說話的人,不光會用嘴說,還擅長利用表情和肢體語言。其實,肢體語言本來就是人們用來傳情達意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式,隻需通過表情、眼神、手勢或姿態等,就可以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對方。
其實,一個人講和聽的過程,就是交替使用他的眼腈和耳朵的過程。
據美國語言專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感覺印象之中,有77%是來自眼睛,14%是來自耳朵,9%則來自其他感官。
所以,當我們和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與表情,是不是已經被對方所接受。
有些人一開口說話就滔滔不絕,可別人卻都不愛聽、聽不懂,或是根本就不想聽。
探究原因,問題非常可能就出在他的神態舉止上麵。
神情倨傲,可能傷害聽者的自尊心;態度冷漠,則讓聽眾失去了聽的興趣;舉止過於隨便,無法讓聽眾對你足夠重視;表情過於卑屈,會令聽者產生疑惑;動作不夠鎮靜,會動搖聽眾對你的信任;表情過於嚴肅,會讓聽眾覺得壓抑和拘謹……由此可見,擅長說話的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夠影響信息傳播的效果。
說話要有避諱
清朝康熙皇帝,青年的時候勵精圖治,做了不少大事,等到了晚年,歲數大了,頭發花白,牙齒也已經鬆動脫落。這本來就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可是他人老心不服老,聽見有人說他“老”就不高興,因此左右臣子都深知他的心理,十分忌諱說“老”之類的字眼,從不在皇上麵前觸他的黴頭。康熙皇帝為顯示自己還很年輕有活力,經常帶著皇後、妃子們去獵苑裏獵取野獸或到湖上釣魚。
一天,他領著一群皇妃們到湖上垂釣,沒過一會兒,漁竿動了,康熙皇帝趕緊舉起釣竿,看見鉤上釣了一隻老鱉,心中非常喜歡。誰知剛一拽出水麵,就聽“撲通”一聲,鱉竟然脫鉤掉到水裏跑掉了,康熙長籲短歎大呼可惜。在康熙身旁左側陪同的皇後見狀急忙安慰說:“看起來這隻鱉是老得沒門牙了,因此銜不住鉤子。”
這個時候,在一邊觀看的一位年輕妃子看了忍不住大笑起來,還笑個不停,根本直不起腰來。康熙不由龍顏大怒,他覺得皇後說的確實是言者無心,那妃子卻是笑者有意,含沙射影,嘲笑他沒了牙齒,老而無用。回宮以後,康熙馬上下了一道諭旨,把那位妃子打入了冷宮,終身不許複出。到了這時候,那位年輕的妃子感到非常後悔,她歎息說道:“由於我不注意一笑,竟然害了自己守寡一生,這都是我不檢點而帶來的惡果啊。”
為什麼皇後說話的時候明顯說到了“老”字康熙皇帝卻沒有怪罪,而那個妃子隻是笑了笑,康熙皇帝就怪罪於她呢?首先因為康熙的忌諱心理,他不服老,忌諱他人說老,這個心理其實反映出老年人一種普遍的心態,因為自己上了年紀,體力與精力上都不如年輕時,可是又不願承認這一現實,也希望別人能夠在客觀上否認這一現實,因此一旦有人提起這個話題心裏就不能承受了。再由於皇後、妃子跟康熙皇帝在感情上的距離不同。皇後所說的話,用心推敲一下,也有顯義和隱義兩重含義,顯義就是字麵的含義,由於康熙皇帝和皇後的感情比較近,就產生出了積極聯想,因此他僅僅從字麵上理解了,明白皇後是出於一片好心在安慰他。妃子雖沒說什麼,僅僅笑了笑,然而她是在皇後的話的基礎上笑,加之她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離較遠,因此使康熙皇帝從消極的方麵聯想,隱義就是:老鱉老掉了牙銜不住鉤了,和你康熙帝同樣老而無用,就連上了鉤的鱉也給它逃跑了。這一下深深地刺傷了康熙皇帝的自尊心。
當然,康熙皇帝因妃子笑話他就給予如此重罰也暴露出封建帝王的冷酷,可若是一個普通人,別人這麼取笑他的缺憾,他也必定會不高興。人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都不希望別人一見麵就談及自己不痛快的事。所以,人人都不想讓人家觸及自己的缺點、憾事、隱私以及讓自己覺得難堪的事,這也是一般人共同的心理狀態。所以,在現實交際生活之中,一定要用心尊重別人,交談的時候千萬不能涉及他人忌諱的事情,否則就會讓人際關係惡化,造成交際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