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紀50年代:火種萌生火光初綻(1 / 2)

二、20世紀50年代:火種萌生火光初綻

——《血染著的姓名》與《陽澄湖畔》

翻閱1982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在京劇《沙家浜》的前身——滬劇《蘆蕩火種》的條目下有這樣的說明:“劇本取材於崔左夫所寫的通訊《血染著的姓名》……”於是這部樣板戲又與一位看似毫不相關的新華社隨軍記者發生了聯係。

1985年,由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曆史研究會主辦的《大江南北》季刊創刊號上,刊載了崔左夫的紀實性報告文學作品——《血染著的姓名》。這是該作品自50年代末創作完成以來,首次公開發表在報刊上。在作品正文之前的創作談裏,崔左夫回憶道: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我作為戰地記者之一,參加采訪淮海戰役……遇到華野一縱隊司令劉飛同誌。一天,我們沿運河走去,正遇上剛打掃戰場回來的一支部隊……劉飛同誌說:“這個部隊的前身是新四軍十八旅五十二團,最早一批戰鬥骨幹是江南抗日義勇軍在東路作戰留下來的三十六個傷病員,他們的經曆很有意思,將來你們當中最好有人寫一寫……”一九五七年夏天……意外地獲得劉飛同誌講過的概要材料。接著,我便到蘇、常、太、澄、錫、虞地區走訪了兩個多月,聽到很多故事和傳說,又拜訪了過鑒青、包厚昌、施光華、黃葦等同誌……這一年的秋天我寫成了初稿,刻印了兩百多份,供有關部門同誌參閱。

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七個年頭新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的《蘆蕩火種》條目中提到“劇本取材於崔左夫所寫《血染著的姓名》”此後陸續收到一些讀者來信,詢問《血》稿情況,其實它從未正式發表過……平心而論,該劇除了環境、氣氛、郭建光、阿慶嫂等受了點真人真事的引發外,全劇主要是劇作者自己的生活積累和藝術典型的創造。①崔左夫:《〈血染著的姓名〉創作談》,《大江南北》1985年創刊號。

崔左夫通過以上這兩段話,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首先,報告文學《血染著的姓名》的創作離不開劉飛司令的推薦和支持;其次,《蘆蕩火種》成就的取得,主要靠的是劇組主創人員的智慧與勞動,他的作品之於演出的成功,隻起到了次要作用。在榮譽麵前,崔左夫表現得很謙虛。事實上,在《沙家浜》成型的過程中,他是功不可沒的。即使創作的動機來源於劉飛的提醒,後來話劇的改編他也基本上沒有參與進去,崔左夫仍然是“第一個發掘到‘沙家浜’這座富礦的人”。在劉飛的寫作建議提出後的當晚,崔左夫就找到了劉飛,他向劉飛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把“江抗”36個傷病員不平凡的經曆寫出來!由於當時戰事不斷,崔左夫對“江抗”36個傷病員事跡的采訪計劃暫時未能實現。解放後,和平與安定的環境為繼續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崔左夫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也仍舊惦記著當年他立下的那條“軍令狀”。終於,他通過劉飛獲取了“江抗”36個傷病員的名字以及其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單位,後期的采訪工作得以陸續完成……1957年6月,專程在蘇州、無錫、常熟、太倉等地采訪了兩個多月後,他終於飽含深情地寫出了《血染著的姓名》①袁成亮:《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誕生記》,《黨史縱覽》,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