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40年代:蘆蕩英雄的最早篇章(1 / 1)

一、20世紀40年代:蘆蕩英雄的最早篇章

“陽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個傷兵病員,高舉共產黨的旗幟,在暗影籠罩的魚米之鄉,流著血啊流著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鋼刀刺破了敵人的心房……”

這首名為《你是遊擊兵團》的抗日歌曲,就是京劇《沙家浜》形成的最初源頭。歌曲的詞作者鑒青,曲作者黃葦,作品成型於1943年,首次演唱後,便受到了戰士們的熱烈歡迎,很快就在新四軍6師18旅廣泛流傳開來。盡管部隊經過了無數次改編,但這首歌至今仍被175團(即“沙家浜”團)列為團歌。1991年,黃葦在他撰寫的回憶文章中說,《你是遊擊兵團》實際上是沙家浜團的曆史,它講述了一個真實的革命故事,一個關於新四軍與老百姓魚水情深聯合起來戰鬥的動人故事——

1939年,江蘇常熟。

抗日戰爭的槍炮已經打響兩年多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滿腔熱血,勇敢地拿起武器保家衛國。然而,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消極的“不抵抗政策”,我國土節節淪喪。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共領導下的新四軍隊伍處境尤為艱難,一麵有打擊日寇的使命,一麵卻遭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

9月22日,以新四軍為主幹力量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的主力部隊在江陰市顧山南麓遭到偽“忠義救國軍”的大舉進攻。在與敵人的英勇戰鬥中,“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前胸中彈,被緊急送到了“江抗”設在陽澄湖裏的後方醫院養傷。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後方醫院的全部家當隻是流動在蘆蕩裏的幾十條小木船,病床就是放在船艙裏的一塊門板。形勢所逼,不久,“江抗”撤到揚中市境內,把四十多名傷病員和十多個醫護人員留在了陽澄湖上。劉飛傷勢最重,他的肺部中彈,雖經全力護理傷口沒有惡化,但一咳嗽就吐血。盡管如此,他仍舊主動擔任了領導職務,一方麵把傷病員組織起來,防範敵人的突襲,另一方麵又積極做團結和爭取地方武裝的工作。當時,日偽軍嚴密封鎖了陽澄湖及其周邊村莊,傷病員的處境異常艱難。可是,陽澄湖周邊的群眾自發地給傷病員通風報信,掩護傷病員。由於缺少藥物治療,幾位戰士犧牲了,傷病員人數減至36人。10月底,除劉飛外,其他傷病員基本上恢複了健康。後經陳毅同誌批準,劉飛依靠陽澄湖地區廣泛的群眾基礎,重建了江南抗日義勇軍。

這就是歌曲《你是遊擊兵團》背後的基本史實①袁成亮:《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誕生記》,《黨史縱覽》,2005年第2期。。在情節單純、脈絡清晰的曆史複述中,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二十年後以此為素材改編的京劇《沙家浜》中,那個婦孺皆知的高大形象——郭建光;我們也看到了十八個重傷兵員相互攙扶著穿行在蘆葦蕩裏的模糊身影;還看到了以沙奶奶為代表的陽澄湖百姓舍命掩護新四軍戰士的赤誠的心……這種種要素交織著,一起成為了《沙家浜》故事的基本情節。在歌詞中,曆史上的英雄形象已經開始進入文本,成為人們歌頌傳唱的對象。《沙家浜》邁出了登上神壇的第一步。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事實的真相有時確實出乎人的意料。之前誰能想到,京劇《沙家浜》這台現代革命文藝史上不朽的經典之作竟然來自陽澄湖畔的一首革命歌曲!有論者稱之為“一首歌催生了一台戲”①袁成亮:《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誕生記》,《黨史縱覽》,2005年第2期。,所言極是。在這首歌最終被加以改編搬上舞台的過程中,還有著更加曲折、動人的故事……